麗江,近鄉(xiāng)情更怯。
跟著試駕車隊,繞過雪山腳下曲折的路。返程的途中,一道道熟悉的風景在眼前飛馳而過,自己的視線一會兒停留在遠處的那座山,一會兒又聚焦到路邊的這片林,回憶著過去三十年的細節(jié)和片段,腦子里頻頻聯想到的,是愛倫堡在其回憶錄《人·歲月·生活》里的那段序言:
“人的記憶就像黑夜里的汽車前燈,忽而照亮這棵樹,忽然又照亮那個人,我們不得不用臆度揣測來填補空白?!睆慕鈨鑫膶W那個時代走出來的文豪門,從小說到自傳,也大多回歸到愛倫堡開篇“誰記得一切,誰就感到沉重”的基調,而在時代的激蕩和變遷中成長的我們,作為個體,再回憶自己走過的三十年,帶著時代的烙印,究竟又得到和失去了什么?
三十年的歲月,想來并不輕松。
關于三十年的反思與總結,印象最深的是大學時代陳家琪教授的《三十年間有與無》。有與無是哲學范疇,就像有人會把薩特的《存在與虛無》直接翻譯成《有與無》一樣,簡單說來,“有”就是現象與顯現,是我們能看到感受到的,而“無”自然也就意味著沒有得到的,失去的那些東西。
有意思的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陳家琪教授在《三十年間有與無》里記下了《How to live above your problems》一文。據說,標題的靈感來源于羅伯茨的一本書,但如何踏著生活的荊棘前行,如何智慧而平和地駕馭生活向我們源源不斷拋出的難題,三十年后的今天,也給了三十歲的自己一個剖析自我的思路。
家琪教授的書名給了我撰寫稿件以靈感,決定用《三十年間有與無》作為撰文的標題,就像三十年前的羅伯茨給予老師靈感一樣。不僅反思我自己,反思三十年來的得失與悲喜,也借此契機重新認識和思考捷達,思考三十載的車市沉浮,從一款車型到一個品牌的歲月堆積的“啟示錄”。
乘風破浪卅春秋
三十年,三十載,究竟意味著什么?
記得在即將踏入三十歲門檻的前一年,喝了一場印象極深的三十年垂直,智利依拉蘇的馬克西米諾。從追溯較早的1984年份,到品鑒較新的2018年份,這位來自新世界的“毛頭小子”無懼拉菲、瑪歌等頂尖佳釀的權威,十九次公開盲品,經歷了幾代人的艱難摸索,終于憑著不服輸的倔勁奠定了智利酒的世界地位。
三十年,一個國家的葡萄酒產業(yè)能做到真正的脫胎換骨。以馬克西米諾為代表,智利最為巔峰的“十八羅漢”能有今天的榮耀,除了對高品質一如既往的堅持,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大膽創(chuàng)新,因勢求變,敢于突破。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人們,唯有變化才是永恒;而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更是在《自卑與超越》里強調了,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又和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里的“可能性高于現實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風土上下三十年,產業(yè)沉浮三十載,如白駒過隙,又恍若新生。佳釀如此,人如此,車亦如此。而對于中國的汽車行業(yè)而言,捷達進入中國以后求新求變的三十年,又是中國社會走向崛起、產業(yè)邁向興盛的關鍵三十年。
1991年,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在長春正式成立,同年12月,第二代Jetta被引入中國市場并命名為“捷達”,在長春組裝下線。彼時捷達15萬輛的產量目標,在中國也是前所未有,自此,及至1995年完全實現自主生產,再度過短暫的生產適應期,從一個車型到一個品牌,自帶使命的捷達已在中國這一最為關鍵的市場征戰(zhàn)三十載春秋。
三十年的駑馬歲月,捷達做對了什么?
首先,抓住中國消費者最核心的需求。回望過去三十年,中國車市由小到大,從弱到強,消費者對車輛的需求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把時光回溯到上世紀末的“老三樣”(富康,捷達與桑塔納)時代,老捷達造型經典,皮實耐開,一度被國民封神,與桑塔納一北一南,成為彼時緊湊型級別的銷量王者。
三十年后的今天,伴隨著年輕化消費者的崛起,捷達也順著時代的需求自我革新。捷達引進中國后的不同版本變化,在此囿于篇幅不再贅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捷達品牌獨立后新推的幾款新車,整個設計語言進行了全面更新,不僅順應了當下消費者對汽車審美的進化方向,也更有利于迎合年輕人的購車訴求,幫助大眾汽車往下打。
其次,捷達獨立為新的品牌,是在華三十年最為關鍵的一個轉折點,亦是繼續(xù)征戰(zhàn)中國市場最為正確的決定之一。
捷達作為大眾旗下最便宜的車,肩負著收割入門級市場的重任,獨立以后,相當于與大眾品牌切割,不僅有利于維護大眾品牌的溢價,還可以開辟一塊新的陣地,有助于穩(wěn)固并開拓經濟型市場的消費者。
對于馬克西米諾那樣的頂尖佳釀,三十載的陳年,或許已不在最佳試飲期,巔峰已過,開瓶之后細細品鑒,感受更多的是李宗盛歌詞里越過山丘的滄桑與沉默。
但對于一個人,一個產業(yè)來說,三十載的風雨,或許是一個盛極而衰、走向末路的拐點,或許也只是常變常新的一個新起點,每天的乘風破浪,都是一道道決定新變化的選擇題。當下的捷達,也將在“新四化”的轉型中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不僅賦予了新車不一樣的設計風格,還將加入自動化、智能化乃至輕量化材料等新元素。
最關鍵的是,捷達一直在進化。
在抽彩中出彩
是的,彈指三十年的歲月,送來了對新時代的向往,但也夾帶著新面貌的矛盾與焦灼,以及清水、渾水與濁水的混合。愛倫堡也也在其《人·歲月·生活》里表達了相似的隱憂,他說如今的時代就像一輛高速列車,我們無法向列車大喝一聲,“停下,我要仔細看看你!”卻只能匆匆一瞥它的燈光,或是不知不覺地,有些人已經淪陷在時代的車輪底下了。
“而人的命運,往往并不能像棋路那樣,順著思路下完一盤棋局,很多時候,大部分人的命運更像是抽彩?!?/p>
汽車人在市場與時代的大潮中沉沉浮浮,那些一度站在產業(yè)浪尖上的人物,昔日指點江山的風光還依舊歷歷在目,當趨勢發(fā)生革命性的改變,卻不得不離開昔日的舒適區(qū),潛入新四化和造車新勢力的創(chuàng)業(yè)深海;而那些在抄襲路上一條道走到黑的眾泰們,早已在破產清算的大潮中無力回天,不思進取、缺少造車誠意的力帆們,亦是在產業(yè)變革的拐點走向了黃昏。
變化如此之快,每個人都措手不及。
走過三十載的捷達,又該如何保留初心?
誠然,大眾汽車自進入中國車市以來,現已占據了近20%的市場份額,業(yè)績可圈可點。而算上去年9月正式上市的首款SUV車型VS 5,以及后來陸續(xù)被推向市場的轎車VA 3和SUV車型VS 7,捷達品牌旗下的三款車型已覆蓋了6-15萬級別的價格區(qū)間,截至8月中旬,2020年的累計銷量已突破10萬輛的新里程碑。
一步一個腳印的成功,實現從一個車型到一個品牌的蛻變,都是捷達近幾年在中國市場收獲的業(yè)績。而隨著“一門三捷”產品布局完成,捷達品牌形象建立初步完成,接下來,新捷達,新起點,這個品牌究竟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首先,是定位。在新品牌成立之初,捷達原先定下來的受眾主要是年輕一代消費者,但是從最近一年的購車者畫像來看,實際買家的年齡層并不算太小。面向未來,捷達該如何解決這一關于受眾定位的矛盾?
其次,是產品。在產品技術方面,捷達一直較為依賴大眾和西雅特,且是這兩個品牌較為入門級的車型。當捷達品牌逐漸走向成熟,它又該如何繼續(xù)派生自己的新產品?
最后,是營銷。營銷方面的打法其實和產品定位密不可分,如果現階段的受眾更多還是昔日老捷達的年齡偏大的消費者群體,那么整個營銷策略,甚至銷售層面針對性的一些話術,亦將面臨新的挑戰(zhàn)。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李澤厚把自己的一段訪談取名為《我也狂熱過》,對話只有三頁的字數,但隱約看出,李先生對那段虔誠而模糊的信仰期,還是點到卻不想說破??墒牵l不曾狂熱過?正如每個國家、或產業(yè),或多或少都曾擁有轉瞬即逝的文化高潮,只是恰好出生在80末90初的自己,再去思考那個處于轉折點的時期,回頭看,只能觀賞。
如果以十年為尺度,白衣飄飄的80年代,是一個極具網絡化和結構化的大話題,第五代導演、西藏組畫、《一無所有》、星星畫展、文化湘軍轉移、搖滾、八五美術運動……這些自帶顛覆屬性或是啟蒙意義的點,組成了一條條直面社會現狀的線,而這些超越學科關懷的線條,又直接構成了80年代頗具浪漫理想主義的面。
到了90年代,眼花繚亂的商業(yè)慢慢涌進來,強調效率與主流價值的生活方式,似乎阻礙了我們充分地思考這個世界;狹隘的信息流總是聚焦于短期性的回報,讓我們也更容易忽略事物本身的社會內容和長遠價值……
正如主編石劼在《汽車公社》卷首語《鷹馭風遠,鯉逐浪高》里所寫,尼爾·波茲曼和中國自詡啟蒙派的知識分子們,無論如何痛慨,也阻擋不了這個時代的步伐。當信息通道由印刷統(tǒng)治轉變?yōu)殡娨暯y(tǒng)治,再到網絡統(tǒng)治,任憑精英們再怎么自矜陽春白雪,高呼“娛樂至死,實為可恥”,總擋不住社會公共話語權的特征由曾經的理性、秩序和邏輯性,逐漸轉變?yōu)槊撾x語境、膚淺和碎片化。
可轉念一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車亦然,汽車產業(yè)亦然。
在進入中國市場三十年的特殊節(jié)點,捷達的VS 5、VS 7兩款主力車型分別推出了三十而立版,此次麗江之行,我們試駕的就是捷達VS 7的三十而立版,基于現款VS 7自動進取型升級而來。
從業(yè)界眾所周知,10-15萬元的價格區(qū)間一直是自主品牌的價格腹地,也是合資品牌小型SUV或緊湊級轎車市場角逐最為激烈的一個價格帶。三十而立版車型的推出,不僅有三十載里程碑式的紀念意義,更是在產品配置上做了適度調整,為“而立之年”的捷達夯實了更為牢靠的經濟型市場護城河。
VS 7的三十而立版在配置上新增了360°全景影像、遠程控車、隔音升級、電動尾門等功能,活動主辦方根據“三十而麗”的試駕主題,詮釋說這一系列的升級能讓姐姐們擁有更方便、更有品質的出行體驗,但在我自己看來,新車更是肩負著捷達品牌洞察年輕化消費群體的核心訴求、深耕入門級市場德系好車的產品使命。
?
對于品牌成立僅僅一年六個月的捷達來說,三十而立版更像是征戰(zhàn)中國車市的又一個“投名狀”,而對于整個大眾來說,捷達品牌的勝利,更是深挖經濟型市場、收獲全球更大市場份額的一枚“定心丸”。
就在今年5月份,大眾汽車正式表態(tài),他們正在探索擴大捷達品牌在世界范圍內的市場選擇,包括可能將捷達引入中國之外的更廣擴的市場和區(qū)域。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德方總經理穆海樂(Harald Mueller)認為,在新品牌推出一年以后,捷達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已達到1%左右,中國市場的成功開端激起了大眾汽車開拓世界其他市場的興趣。
學者林賢治說得好,歷史和未來,都是現實的參照物。過去提供了方法論,而未來卻提供了價值觀。
三十載歲月,輪回云天,如是三番,換了人間。三十可立,于失意者可戾,于成功者可麗。捷達走過的三十年,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品牌的足跡,更是合資車企乃至整個中國汽車產業(yè)的時代幕布,潑墨出亦喜亦悲、有起有落的畫圖。
而今,下一個三十年,更廣闊的場地又將徐徐啟幕,是舞臺,亦是戰(zhàn)場,只待一曲聲璨、一劍光寒……
文/楊晶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yè)資訊。】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qiye/126011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