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究竟什么才是最近兩年縈繞在中國車市頭頂上的主旋律?就我個人來說,一定會把選票毫不猶豫的投給——“價格戰(zhàn)”。
不可否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讓許許多多的主機廠苦不堪言,甚至加速了部分弱勢者被淘汰的速度。當然,也令一些“大魔王”賺得盆滿缽滿,進一步夯實了自己的領先地位。
至于為什么會打“價格戰(zhàn)”?
實際上原因非常簡單,還是由于隨著電動化轉型的愈演愈烈,相較曾經的傳統(tǒng)燃油車時代,整個大盤的規(guī)則與玩法全部發(fā)生了徹徹底底的改變。隨著“新王登基,舊王落幕”,每一個細分市場對應的定價體系,則在被推翻重來。
順勢,站在終端消費者的角度,他們無疑成為了大打特大“價格戰(zhàn)”之下,最大的受益者。更直白來講,“買車越來越便宜了”已然成為大家的共識。
什么14萬元的豐田凱美瑞,什么20萬元的寶馬3系,什么40多萬元的 沃爾沃XC90……放在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除了合資品牌紛紛低下高傲的頭顱,自主品牌的內卷也漸漸趨于白熱化。什么軸距接近2.8米的中型轎車只賣10萬元,什么車長逼近5米的6座中大型SUV只賣15萬元……同樣一個比一個狠。
但就在本周,看到了一份有關“價格”的研究報告,卻與上述認知完全的相悖:中國車市如火如荼的“價格戰(zhàn)”,反而讓車賣得越來越貴了。
當新能源車成為生力軍
話不多說,直接上結果。
根據(jù)乘聯(lián)會秘書長崔東樹的統(tǒng)計,2019年國內乘用車零售均價為14.2萬元,到了2020年上漲為15.3萬元,2021年微增到15.5萬元,2022年進一步提升至16.2萬元,2023年則出現(xiàn)小幅度的同比回落,最終以16萬元收官。
可到了2024年,該項數(shù)據(jù)卻迎來爆發(fā)。
一季度,國內乘用車零售均價為17.6萬元,4月更是達到18萬元,5月進一步攀升至18.2萬元,剛剛過去的6月則為18.6萬元。上半程匯總下來,暫時停留在了17.9萬元。
相較2023年的16萬元,足足多出1.9萬元。
根據(jù)崔東樹的分析,國內乘用車零售均價之所以一路走高,還是與混合動力和增程式的價格較高,形成結構性拉動,同時高端新能源車型銷售提升明顯,中低價車型銷量減少有關。
具體展開來看,就拿20-30萬元這一主要細分市場為例,2019年該板位于整個大盤的銷量占比為10.2%,2020年為13.6%,2021年為15.4%,2022年為16.3%,2023年繼續(xù)保持為16.3%,而2024年上半程卻增長至16.9%,甚至6月一舉突破20%大關,達到了21.1%。
無獨有偶,15-20萬元這一細分市場,位于整個大盤的銷量占比走勢,也與20-30萬元的發(fā)展路徑極為相似。
由此反觀5-10萬元,則呈現(xiàn)完全相反的狀態(tài)。
2019年該板位于整個大盤的銷量占比還有30.5%,2020年為25.3%,2021年23.8%,2022年為19.4%,到了2023年僅剩17.2%,而2024年上半程則繼續(xù)下跌至15.5%,甚至6月只有13.7%。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提及的所有售價區(qū)間,新能源車在與傳統(tǒng)燃油車的較量中,儼然逐漸占據(jù)主動,慢慢成為了中國車市的“生力軍”。作為又一維度的論據(jù),將視線再次聚焦7月8日-7月14日國內乘用車零售銷量排行榜。
前十名分別為:特斯拉Model Y的8,627輛,比亞迪海鷗的7,822輛,比亞迪秦L DM-i的6,727輛,理想L6的5611輛,比亞迪元PLUS的5,341輛,大眾朗逸的5,192輛,比亞迪元PLUS DM-i的4,763輛,日產軒逸的4,740輛,比亞迪海豹06 DM-i的4,519輛,比亞迪宋PLUS DM-i的4,138輛。
即便傳統(tǒng)燃油車陣營仍有“王牌選手”還在堅守,可該周新能源車的輸出有多瘋狂已經明晃晃擺在那里,而這也是2024年的一個典型縮影。
實際上,過去的6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85.6萬輛,同比增長28.6%,環(huán)比增長6.4%。2024年1-6月零售銷量達到411.1萬輛,同比增長33.1%。
與之對應的零售滲透率,更是繼續(xù)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達到48.4%,較去年同期34.9%的滲透率提升13.5個百分點,進一步逼近50%大關。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72.5%。
還是那句話,“潮水來了,誰也擋不住?!?/span>
而恰恰基于如此背景,中國車市如火如荼的“價格戰(zhàn)”,反而讓車越買越貴,好似變得順理成章。
自主品牌沖高初見成效
本段開篇,繼續(xù)拋出一個問題:國內乘用車零售均價逐年遞漲,除了能夠證明新能源車成為生力軍,還能反饋出什么?
在我心中,直指:自主品牌沖高初見成效。
而在展開闡述之前,想要鋪墊一組數(shù)據(jù),根據(jù)乘聯(lián)會的統(tǒng)計,6月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僅有7.4%,零售銷量為48萬輛,同比下降27%,環(huán)比下降1%。
與之對應,德系品牌零售份額占比18.6%,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占比14.3%,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美系品牌零售份額占比6.3%,同比下降2.9個百分點。
與之對應,自主品牌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103萬輛,同比增長10%,環(huán)比增長5%。6月,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占比為58.5%,同比增長9.3個百分點。
可以說,誰在奪權,誰在失勢,一目了然。
面對這樣的結果,不禁回憶起傳統(tǒng)燃油車時代,自主品牌被合資品牌一直碾壓的那段艱難歲月。雖然大家拼盡全力試圖突破封鎖,沖擊所謂的高端化,但最終結果只能用收效甚微形容。
好在,值得慶幸的是,依托風起云涌的“智能電動車”時代,給了本段主角“彎道超車”的風口。這一次,沒有令人失望,自主品牌抓住了機會,并且將爆款產品的定義權與定價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有了上述根基的支撐,沖擊高端化初見成效。
殊不知,就在昨天,7月15日-7月21日中國市場豪華品牌銷量榜單如期而至,即便奔馳、寶馬、奧迪依舊占據(jù)著前三位,可從第四位的理想開始,包括第六位的問界,第七位的蔚來,第九、第十位的極氪、騰勢,自主品牌對于BBA的圍攻絕不只是“口嗨”。
大家所推出售價不菲的新能源車,無疑獲得了終端消費者心甘情愿掏出真金白銀的買單。
更加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問界M9全系售價46.98萬元-56.98萬元,4月、5月、6月的零售銷量分別達到15,139輛、16,462輛、16,525輛。平心而論,如此夸張的表現(xiàn),就連BBA旗下的大型SUV都未曾達到過。
由此必須承認,“自主品牌徹底站起來了。”
寫到這里,文章漸漸臨近尾聲,最后還想闡述的是:“國內乘用車零售均價的一路走高,同樣反映出了如今大家購買力的愈發(fā)強大,消費升級也是中國車市的大勢所趨?!?/span>
當然,10萬元以下的低端板塊雖然正在萎縮,并非沒有任何一點紅利可挖,對于大多數(shù)主機廠而言,還是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這部分應該怎樣進行煥新與變革,推出更適合潛客的產品。
畢竟,不是人人都能連眼睛都不眨的掏出幾十萬元。一個良性健康的汽車市場絕不允許太過偏科,必須多維度的齊頭并進才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qiye/23901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