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代有“科技”出,各領風騷幾個月。
不知不覺間,車企“卷”出了新的方向——零重力座椅概念。
“讓你的雙腳和整個身體懸空,以仿佛飛船遨游太空時那樣的坐姿,體驗仿佛擺脫引力的感覺,享受前所未有的乘坐體驗?!蹦称嚻放?,在宣傳其搭載的零重力座椅時如是說。
在這個汽車產業(y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是當今國內主機廠在彼此的競爭中,最主要的兩條賽道。而零重力座椅,則是從智能座艙下面,細分出來的一條。單就其本身而言,雖不能說是對終端銷售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在日益標榜汽車的“第三空間”屬性,以及追求乘坐舒適性的今天,也確實能為產品本身加分不少。
逐漸“第二起居室”以及“第三空間”化的汽車座艙
這也就是為什么,目前許多自主品牌推出其最新車型時,都搭載這種新概念設備的原因。
無論燃油動力的北京現代庫斯途、長安新款UNI-K,或者新勢力者比如問界的M7、極氪X、智己的LS7,還有深藍最新的S7,魏牌的藍山等等,均有類似配備,并且以不同程度在各自的營銷中凸顯。
然而這里必須要說的是,所謂的“零重力座椅”,如果追本溯源的話,既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也談不上某種普遍標準的車載設備。
問界M7宣傳零重力座椅的圖片
這實際是個被不專業(yè)的營銷人員生造出來,并且有幸被業(yè)界跟風仿效的概念。而若是我們進一步探究其本質則會發(fā)現,這種包括零重力座椅在內的,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汽車新概念,其背后的推動力源于國內主機廠日益深重的焦慮感。
所謂“零重力”的概念源頭,源于上世紀70~8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對人體在微/零重力下的系列研究。特別是其中針對人體在相關環(huán)境下自然姿態(tài)的研究。
NASA的相關課題,其主旨是希望搞清楚在失重狀況下,人體處于何種姿態(tài)會最為放松。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規(guī)范并指導其供應商,為宇航員乘坐以及睡眠的設備,以便改善需要長期停留在軌道的航天員的健康狀況。
美國初代載人航天器水星號飛船,可見其內部空間非常逼仄,宇航員全程必須保持正坐姿態(tài),每一次飛行都是莫大的考驗。NASA的相關研究,旨在根本性地改善這種狀況
為了上述目標,1973~1974年間,美國唯一一個獨立掌握的軌道站天空實驗室在軌運行期間,NASA甚至專門為宇航員們排定了任務,專門拍攝了大量人體處于失重漂浮狀態(tài)的照片,以供研究。
這一系列研究曾經有過一個暫時的結論——中性體姿(neutral body posture,縮寫NBP)。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NASA以官方標準的形式納入規(guī)范,用于提供給供應商用于設計和制造載人航天器專用座椅以及睡眠設備。
所謂NBP,一度被認為是:肩膀并不刻意挺起,呈現自然展開狀態(tài),雙臂超前微舉同時微微張開;髖部微屈同時向前微張,膝蓋甚至足弓同時微屈狀態(tài)。
簡單來說,就是個從頭到腳四不靠的姿勢,似蜷而非蜷,所有肢體都處于不直不屈的狀態(tài)。大致上就是人體所有骨骼肌肉,在摒棄了重力影響后,在失重環(huán)境下呈現自然松弛時的均衡狀態(tài)。
曾經執(zhí)行了十幾年的NBP規(guī)范姿態(tài),一直到航天飛機服役才發(fā)現完全瞎扯淡
是不是有人感覺,如果要這么說的話,這個零重力座椅概念似乎也蠻牛的不是?那只能說,您和曾經的NASA,都天真了。試問,天底下可有兩個身體一模一樣的人呢?
無論是高矮胖瘦這種身體差異,還是年齡性別的區(qū)別。甚至是同卵雙胞胎這種基因數據完全一樣的存在,也會因為后天生長過程中的各類變量,產生具有差異的血管分布,乃至于骨密度與肌密度差異。簡而言之,每個人都各自不同,何來所謂統(tǒng)一的NBP呢?
航天飛機服役以后,隨著美國宇航員在軌數量與人數的大幅度增加,NASA終于意識到了上面這個標準存在的問題。隨著各種只為特定工作需要臨時升空的“男女老幼”,逐漸出現在宇航員名單中的,原本被認為可以較精確界定的NBP,開始變得模糊起來。
畢竟,僅僅是性別上的差異,男女各自上下肢在失重松弛狀態(tài)下的姿勢,就會有很大不同。
從上面的事實,我們可以輕易印證本文第一段所給出的結論。
有關零重力座椅概念的源頭,翻遍國內車企的故紙堆,實際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初代國產天籟上市。
2003年6月中旬,東風日產合資公司成立,底盤代號J31的第四代天籟車型,成為第一款被引進國產的日產汽車。
在當時,日本車企正面臨新世紀轉型大潮,兩田和日產等,正急于擺脫上世紀80年代崛起以來,在世界各主要市場開拓時期留下的“性價比”刻板印象,將品牌形象整體進行拔高。而日產,在當時提出了所謂“摩登家庭”理念。
二十年前的副駕駛腿托設計——日產這個“沙發(fā)廠”豈是浪得虛名?
日產對自身形象改變的抓手之一,就是盡可能提高車輛的舒適性。于是國人在這款當時最新發(fā)售的天籟上,見到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大沙發(fā)”——副駕駛位帶有箱式凳附件的高舒適性座椅。
只要把座椅往后移,再放倒靠背,立刻就能由坐姿變躺姿。而日產“沙發(fā)廠”的別號,也正是來源于此。
談到這里,筆者相信已經有朋友忍不住想要吐槽了:你說的這是“女王副駕”啊,并不是現在這個零重力座椅嘛。
可能有人認為,這才叫零重力座椅
對于上面這個疑問,筆者在這里有必要較個真來反問一句,請問區(qū)別到底在哪呢?實際上也真的很難找出什么本質上的區(qū)別,因為所謂的女王副駕本身,就是蔚來在推出ES8車型時,為了提升以及標榜車輛的舒適性,在日產天籟車型相關配置基礎上進行調整和針對性修改的產物。
至于有人如果覺得,女王副駕在調整到仰姿時,座椅的坐墊不動而只是抬起腳托后仰靠背,而后來的零重力座椅要求坐墊也同時抬起后仰——其中并無行業(yè)通行的規(guī)范標準而言,叫什么全看主機廠或者提供設備的Tier1怎么命名而已。
這玩意兒到底是女王副駕還是零重力座椅,就好比日本人習慣把坦克喚作戰(zhàn)車。愛怎么叫是相關方的權力,是啥則是另一回事
寫到這里我們也必須再提一下,零重力座椅乃至女王副駕等,可能存在的風險。
人類最理想的臥姿,毋庸置疑,就是完全躺平。完全躺平狀態(tài)下,無論側臥還是正臥,完全看每個人個人的喜好,大可以怎么舒服怎么來。
然而想要在小型乘用車車廂內躺平,實際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畢竟艙內至少有兩排座椅。而沃爾沃S90 T8 3座榮譽版這種高度特化的車型,對于絕大部分人、大部分企業(yè)來說,都是不夠實用的。
小型乘用車內部想要整個供人躺平的空間也不是不行,只不過這車的適用性會嚴重削弱
所以呢,只能在適度放倒靠背的同時,將座椅整體調整為仰臥了。而主機廠是向用戶解釋,因為空間問題所以不能完全讓座椅“躺平”呢,還是選擇一種看上去高大上的概念來包裝和掩飾,這其實不是一個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于,如果長期無節(jié)制使用這種零重力座椅,對人的脊椎健康還是有危害的。
眾所周知,日常能確保脊柱受壓最輕的姿態(tài),是平躺。至于零重力座椅,事實上它仍是一種坐姿,只不過在調整仰角以后,把重力對身體的壓力,集中到神經元相對較少且不太敏感,同時又有較厚脂肪層保護的臀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背部肌肉群以及大腿股二頭肌等組織的壓力。
然而在很多時候,使用零重力座椅的人不會非常端正地將臀部埋入椅背和座墊之間的夾角,或多或少會有“葛優(yōu)躺”的問題,勢必會導致脊柱尾端的幾個脊柱,承受額外的壓力。若是久而久之,則有可能引發(fā)腰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病。
姿勢稍微不正,屁股沒有完全塞入這個凹陷,就可能使部分脊柱懸空受壓
另外,在行駛中使用零重力座椅也存在安全風險。首先就是因為姿勢問題,勢必導致原本的鞭打試驗數據無效化。當然這一點,對于女王副駕而言也是一樣的。另外由于過分強調舒適性,大量填入厚實的柔軟填充物,座椅的支撐性也是可疑的。
在本文的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是一篇批判零重力座椅或者女王副駕的文章。
一方面,筆者非常了解近年來自主品牌,特別是自主新勢力們,不斷“發(fā)明”新概念的根本性原因。畢竟你想要在傳統(tǒng)品牌的包圍中,甚至是同為新勢力企業(yè)的爭奪中,殺出一條血路,大搞這類創(chuàng)新也是不得已之事。
現階段對于車內“第三空間”的追求,也需要主機廠設法在座艙舒適性上搞點新花樣。
一年多前,各家還都在卷激光雷達的數量,更早則是卷電池包的容量。國內主機廠,特別是新勢力,可以說是刀山火海一個“卷”字當頭
盡管上面提到了一些可能的風險,然而現實里,卻鮮有人會成天睡在車內。即使少數受限于辦公室條件,只能在車內午休的上班族,工作日在車里“躺平”的時間充其量也就個把小時而已。
而如同著名網絡電子寵物“甜甜圈好吃”這種日常需要睡在車內的主,相信也沒多少人會不樂見于他患上腰椎間盤突出。
所以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有關零重力座椅的種種,實際上只是近年來自主品牌特別是各家新勢力在不斷“內卷”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個階段。
畢竟此前我們已經見證過了,電池容量的攀比、毫米波雷達數量的競爭,以及各品牌在新能源動力方案之間的diss,自動駕駛方案有圖無圖的互懟。
然而理解歸理解,作為車媒我們也有充分的必要,在這里為大家捅破這層營銷編織起來的窗戶紙。話這里都說了,至于怎么選擇,且看各位車主自便。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林登萬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shichang/20881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