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18日,“2017年第五屆國際電動汽車及關鍵部件測評研討會”(下稱研討會)在江蘇常州召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龔進峰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體系及測試評價研究“為主題,系統(tǒng)介紹了以汽車電動化為載體的智能網聯技術體系發(fā)展現狀,詳細介紹車道線保持、碰撞預警、軌跡識別等輔助駕駛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智能網聯協同控制技術等汽車智能化技術的開發(fā)要點,智能網聯標準制定進展及趨勢,并具體分析了雷達、攝像頭、車載網絡通訊設備等關鍵部件測試評價要求。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龔進峰
據了解,本屆研討會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下稱中汽中心)主辦,中汽中心汽車試驗研究所、汽車技術情報研究所、千人計劃(常州)新能源汽車研究院聯合承辦,常州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鐘樓區(qū)人民政府、常州市汽車行業(yè)協會合作協辦。
以下為中汽中心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龔進峰大會演講實錄:
關于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體系和測試評價的研究,目前尚在發(fā)展過程中。輔助駕駛的一些功能測試評價,目前已基本成熟,但就無人駕駛車來說,全球都沒有一個嚴格的評價體系。
以下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報告。首先是技術體系,圖中是美國NASA關于智能車的等級劃分,分0到4級五個等級,第一級只有預警,沒有智能化;第二等級是有單一功能的智能化;第三級,在限制條件下或者結構化道路條件下,可以實現無人駕駛;第四級是完全的無人駕駛。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對網聯汽車有一個等級劃分,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網聯輔助信息交流,第二等級是協同感知,第三等級加上了一些控制功能,即協同決策和控制。圖中是一個技術體系,這個表是中汽中心牽頭成立的國家智能車輛產業(yè)技術聯盟。
其次是基礎支撐平臺,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沒有智能化的道路做支撐,無人駕駛車很難實現;二是零部件的支持,車的智能化首先要有智能化的傳感器,環(huán)境感知要感知的透;三是標準法規(guī),包括測試評價體系等的支撐;四是技術體系需要整車集成技術的支撐,實現不同等級車的集成,包括像無人駕駛技術的共性技術,路徑的決策規(guī)劃,局部路徑和全局路徑的規(guī)劃輔助駕駛技術,底盤控制駕駛模型,人力交互感知技術等。
然后是從感知、決策規(guī)劃和控制執(zhí)行三個層面上來研究。車自身傳感器的感知范圍是有限的,比如毫米波雷達或激光雷達,一般探測的距離是150米到200米,超出范圍感知要使用網聯技術和V2X的技術來實現,把車感知的環(huán)境半徑大大延伸,是V2S。
V2S的技術里邊有兩個通訊協議,主流的依舊是DSCR,國內基本是基于4G搞F1。未來 5G技術能夠普及,將是一個全球統(tǒng)一的技術,并且如果5G技術實現,通訊模式或是一個主流方向。中汽中心成立了智能網聯標準化的分技術委員會,或將在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工作:一個是智能汽車、智能控制和自動駕駛領域,會有一系列標準推出;另外是車載智能網聯技術領域也會推出技術標準,并且有專業(yè)化標準組織來負責相關標準的制、修訂。標準體系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標準,二是通信規(guī)范的標準,三是產品與技術應用標準,四是信息交互、界面接口等方面的相關標準。
那么如何去做測試評價?這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基于事故和場景的分析,第二個是系統(tǒng)性評價,最后是做整車級的評價。
從通訊角度看,因為現在美國的頻段是5.85到5.925,歐洲也是這個范圍,中國基本上還按照LCV方式再往前走,基于4G或4.5G或5G上面努力去走。目前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比如基礎研究存在的很多薄弱環(huán)節(jié),標準體系核心技術體系不完善等。解決方式首先是提出用產學研用這么一個協調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來搞,其次是加強V2X無線通訊系統(tǒng)的體系架構和標準體系的研究,加快中頻譜資源的規(guī)劃研究和開發(fā)。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fā)展,電磁兼容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電動車電池電容存在著很多瓶頸問題。因為智能網聯加了那么多無線通信的東西,再加上多個傳感器,電芯兼容問題肯定會非常嚴酷,也是車輛網聯化要面臨的問題,目前中汽中心在電磁兼容能力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主動安全測試方面,首先是縱向輔助類測試,包括測ACC、TEW、WAB,橫向測試這塊,lEDW車道保持等,穩(wěn)定性測試主要是ABSEFC測試,可按照作用機理來分類;第二個分類模式是主動安全,一種是測試結果分類,二是基于場景,比如這種場景出現概率會有多大;另外一種是基于功能的措施。
全球無人駕駛,典型的是美國MACT在做。中汽中心現在也正在構建一個智能化環(huán)境,目前是一個600畝的封閉化智能環(huán)境,有四輛無人駕駛車做測試;另外在做一個布式的平臺,目前已構建15個場景。現在無人駕駛車遇到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希望中汽中心給行業(yè)從事智能車研究的技術人員展開交流的平臺,讓我們共同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fā)展。謝謝!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jishu/52121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