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高光節(jié)點。
盡管全球低迷,內外承壓,但是亮點不勝枚舉:首次突破年度銷量三千萬輛,中國品牌以56%的空前市場份額收官,新能源滲透率提前突破30%。
中國汽車品牌值得恭喜,那么外資品牌與合資車企,是否要用“勝利”的反義詞去描繪?
思維不必二元對立,市場不必零和博弈。
汽車品牌,無論中外,無論油車電車,只要進入國內市場,其實都是中國汽車產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立統(tǒng)一,整體性體現在諸多方面。人才維度,數以千萬計的人員,在合資車企和自主車企之間流動。體系維度,合資企業(yè)、進口品牌,都推動了中國本土供應鏈與配套體系的進步。
燃油車時代,大眾、豐田、奧迪、通用等為自主車企提供平臺和動力藍本,手把手幫助建立制造業(yè)標準體系;電動汽車時代,特斯拉、大眾ID、豐田bZ等促進中國供應鏈發(fā)展。
因此,中國汽車的發(fā)展,長期以來都在對海外品牌借力、合力,甚至“戰(zhàn)勝合資之道”的電動化,其實也概莫能外。
進入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之后,本土與海外汽車品牌,其實更多時候站在了同一個陣營。
亦師亦友亦對手
全球最大制造業(yè)國家中國,和全球最重要的制造業(yè)分支汽車,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
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時(Leinz)將2輛汽車帶入上海,宣告汽車進口從此開始。
1984年,北京吉普的開張,揭幕了中國汽車合資歷史,到今年恰好是四十周年歷史。
進口車的百年積淀,合資車的“不惑之年”,似乎在中國走向了疑惑和迷惘——電動化出師不利,市場份額明顯縮減,多數合資公司與進口品牌的存在價值也被貼上質疑的標簽。
合資車企和進口品牌,對中國還有多大價值?這樣的疑問,其實幾十年前“市場換技術”定位,就已經開始縈繞左右。
在燃油車為主的歲月里,中國車企師法海外汽車品牌,是一種常態(tài)。
進口品牌-合資外方-合資中方-自主板塊,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鏈條,將原本看起來并無關聯,甚至還存在對立的兩個陣營連接起來,構建起技術、人才輸送的紐帶。
上汽和通用聯合開發(fā)小排量發(fā)動機、吉利與沃爾沃成立中歐技術中心……已經是非常公開而正面的典范。豐田集團的底盤平臺,被一些本土車企借鑒來作為藍本,大眾EA888發(fā)動機也是一些自主車企先進動力的參考對象。
尤其是在汽車產業(yè)切入新能源和智能化賽道之前,最重要的產業(yè)革命在于豐田和雷克薩斯普及開來的精益生產TPS。這是繼福特T型車創(chuàng)立流水線生產之后的又一次產業(yè)跨越,將粗放式盈利轉變?yōu)榫媸浇洜I,從每一個細節(jié)角度提升效率,做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盡管出于利益考量,外方車企很難一次性傾囊相授,但毫無疑問中國汽車產業(yè)從中受益良多。
例如在國有車企中,目前能兼顧“合資與自主平衡發(fā)展”,銷量和利潤并重,同時自主新能源板塊也頗有起色的汽車集團,廣汽算是一個代表。
無論是廣汽傳祺自主品牌還是廣豐廣本合資板塊,都有較好的市場表現,廣汽埃安也是傳統(tǒng)車企新能源品牌里的尖子生代表。而廣汽從當年“四大四小”走到今天,2023年以250萬輛排到集團銷量前四,利潤也維持在較好水平,2017-2018年甚至突破百億元。這離不開廣汽與日系車企的深度合作,對精益化經營的深入理解和貫徹。
同理,大眾Audit制造體系對一汽制造水平的貢獻,通用技術對上汽和五菱的作用,也都是或潛移默化、或直截了當實現了助推。
外資品牌和中國汽車之間的關系,亦師亦友亦對手。
在中國汽車蹣跚學步的童年階段,外資品牌更像一位老師,手把手教導中國車企從底盤平臺、動力總成的技術入手,從高精度制造的標準體系入手,從渠道體系和營銷模式入手,建立起完整的當代汽車工業(yè)框架。
當然,外資品牌不是在做公益,這種貢獻代表著交換經濟利益的回饋,也和自主品牌在市場上從“各占高低檔次”,到逐漸短兵相接、爭奪份額,因而也是對手的身份。
而在汽車產業(yè)整體轉型智能電動汽車之時,中國汽車大有“出師”勢頭。這時候,中外汽車品牌就只剩下對手身份了么?并不是,更像是朋友的關系。
“輸血”的朋友
毛主席有句話:有理有利有節(ji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因此,中國汽車產業(yè)如果要實現最好的發(fā)展效果,即便新能源勢頭讓自主份額過半,仍然不必將所有海外汽車品牌都趕到對立面。
何哉?眾所周知,資金是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關鍵要素。
比亞迪電驅動技術和華為智能技術領先,與多年來投入巨額資金不無關系;大眾汽車僅僅MEB電動平臺,就要投入超過500億歐元;豐田要投入350億美元推進電動化,雷克薩斯逐步實現全面電氣化;造車新勢力領頭羊蔚來曾斷言,200億元是造車(智能電動汽車)門檻。
也難怪,為何大眾與福特結盟,通用和本田抱團,電動化和智能化都是燒錢巨坑,單打獨斗不如攜手共進。這是由于新能源汽車尚未達到燃油車的保有量水平,故而成本還不能充分攤薄。
從中汽協數據看,2023年中國品牌的新能源占比已經達到49.9%,幾乎占去一半。在銷量和份額成績高歌猛進的背后,是一個嚴峻事實:電車業(yè)務不如油車業(yè)務掙錢,自主品牌不如合資業(yè)務掙錢。
那么該如何推動中國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下一步發(fā)展呢?當然要對海外品牌的力量加以充分運用,而不是“割袍斷義”甚至“不共戴天”。
還是以整體業(yè)務最為均衡的廣汽與豐田作為分析對象。
豐田汽車除了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兩家合資公司之外,豪華品牌雷克薩斯和進口豐田業(yè)務在進口車中銷量數一數二,使得豐田無論是全球還是在中國,都實現了較好的利潤指標。
根據豐田財報,2023財年(2022年4月~2023年3月)凈利潤為24,51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09億元),為各車企之首。在中國通過直屬子公司實現利潤1,945億日元,通過合資公司實現權益法收益3,050億日元。也就是說,基本上豐田每年在中國盈利5千億日元左右,約折合人民幣250億元。
毫無疑問,在華利潤成為豐田在華投資的源頭,于是最近豐田擴建了常熟研發(fā)中心,還興建了上海嘉定的研發(fā)大樓。
廣汽集團在2022年實現74.96億元扣非凈利潤,在車企集團中屬于不錯的水平。雖然不能和一汽、上汽等利潤大戶相比,但和長城等處在一個檔次。利潤主要來自于合資公司,在財報里體現為“聯營與合營企業(yè)”。就在2022年,合營企業(yè)中最高的廣汽豐田利潤75.21億元,合營企業(yè)利潤合計120.72億元。
眼下,新能源汽車規(guī)模還不足以充分攤薄研發(fā)成本和電池成本,因此除了極少數品牌,大多數新能源品牌都還沒有利潤轉正。因此,埃安能夠在2023年6-7月開始盈利,已經是難能可貴的成績,在利潤的貢獻度方面,仍然還不能完全取代廣汽合資公司。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埃安、昊鉑能夠快速發(fā)展,一定時期內,需要廣汽合資板塊進行“輸血”;如果我們希望豐田與比亞迪合作的新車性能更加強大,那么豐田在華合資公司,和雷克薩斯、豐田進口車,也會扮演資金扶持的角色。
相似的道理,還可見于上汽和通用,如果沒有別克GL8的利潤支撐,上汽通用和上汽集團的研發(fā)實力將會打折;也可見于東風和本田日產、一汽和奧迪豐田、北汽和奔馳現代……
那么,外資汽車品牌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貢獻,僅僅是資金輸血層面嗎?或許諸如比亞迪等較少依賴合資的車企,會被列舉為反例,證明中國汽車電動化完全可以脫離外資汽車。
卡爾·榮格說:“孤獨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于我們沒有發(fā)現自己和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span>
但凡充分發(fā)覺事物之間的聯系,便會明白產業(yè)發(fā)展也不是孤立的,中外汽車品牌的關聯遠不止資金一個最顯性的維度。
回歸理性,相互借鑒
除了資金層面的支持,在打法和戰(zhàn)術層面,海外品牌仍然有不少亮點可以讓中國品牌借鑒,甚至一同攜手推進汽車電動化與智能化。
首先,給消費者充分的選擇權。電動化其實是一個廣義命題,油電混動、插電式混動、純電動和氫能源都屬于電動化范疇。
不同的電動化路線,在不同的場景具備自身的優(yōu)勢,油電混適合愛開燃油車的人群,插混對于多種路況適應性較好,純電動對高階智能化有更好的容納性、更適合短途城區(qū)工況,氫能源則是遠期的能源方式。
以全球車企巨頭布局看,豐田、雷克薩斯、通用、奔馳等都有過各種電動化路線的項目,其中又以豐田和雷克薩斯對多元路線堅持得最為徹底。
因而我們能看到,在雷克薩斯RZ純電動車之外,LM推出500h混動車型,而RX更是全系電氣化,同時ROV概念車又指向了遠景的氫能。這一策略的本質,正是對各種不同場景的適應,將更為豐富和全面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其次,電動汽車與智能汽車,面對消費市場最大的壁壘何在?用戶心智、消費心理與產品性能的匹配度。
當前對電動汽車這個新生事物,不少用戶存在續(xù)航里程焦慮。而智能汽車雖然號稱將顛覆產業(yè),但在安全和可靠方面,仍然未取得所有消費者的信任。
中國造車新勢力和特斯拉以功能炫酷和貼近消費訴求見長,而傳統(tǒng)外資品牌新能源車則以電動的可靠性和智能安全性嚴格自我要求。
盡管在聲量和輿論上,前者更容易占上風,但在消費回歸理性之后,后者更能讓用戶安心。因而這并不是“誰比誰高明”的對比,而更像是一種分工——新勢力取悅先鋒人群,外資品牌則用安全可靠讓更多客群在理性層面釋懷。
拿雷克薩斯作為例子,這家豪華汽車品牌積極推進多元化電氣化路線,包括推出純電動汽車,而且更為理性地強調了續(xù)航真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最本質的需求指標。
在媒體實測雷克薩斯RZ純電動SUV續(xù)航過程中,甚至在全車坐4個人、高溫跑沙漠地帶、大開空調的情況下,也能實現88%左右的續(xù)航達成率。
智能化同樣也是雷克薩斯的追求,但最高級的智能化是安全放心的智能化。雷克薩斯RZ所搭載的最新高頻智能安全系統(tǒng)LSS+ 3.0,將一系列前沿主動安全科技高效整合,以應對常見的各類交通隱患和高頻用車場景。
與激進智能汽車科技不同的是,雷克薩斯的智能化強調更加溫和、擬人化的操作方式,預判式主動駕駛輔助系統(tǒng)PDA,當系統(tǒng)監(jiān)測到“有行人橫過馬路”、“前方出現車輛或彎道”等情形時,可提前輔助駕駛員減速,因此不會出現AEB“點頭急剎”。當旁側車道有車逼近我方車道時,系統(tǒng)也會像老司機那樣輕微規(guī)避,做到保證安全又“潤物細無聲”。
智能電動汽車,第一輪比拼電驅動效率,第二輪比拼智能化水平,如果大家電驅動和智艙智駕都差不多,那又該如何打擂臺?答案就是營銷和服務。這時候,大家又會想起雷克薩斯的“待客之道”和YET兼得。
將什么樣的標簽掛在智能電動汽車身上?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命題,也是營銷和品牌定位命題。
當少部分先鋒人群喜歡嘗鮮的時候,需要特斯拉和新勢力進行“心智破冰”,用激進、犀利的功能打動用戶。而當更多主流人群轉向智能電動汽車,溫和、妥帖、周到如雷克薩斯等傳統(tǒng)品牌,則會更契合理性回歸后的進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資金與打法,更多的還是屬于“外物”范疇。中外汽車品牌的關聯,甚至還超越了外物層面,達到“交融”水平。
比起國界,商界的全球化程度和融合化程度更高,更體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tài)勢。
在錢、打法、人、渠道、供應鏈等諸多維度,中國汽車品牌和海外汽車品牌始終難以徹底割裂,其中以前文詳述的錢和打法之維度最為顯性,但其他維度的影響絲毫不遜色于資金的重要性。
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的發(fā)展,離不開特斯拉這條外資品牌鯰魚的帶動,諸如寧德時代的電池,三花集團的熱管理,拓普集團的機器人結構件等。而在特斯拉之后,大眾ID.、豐田bZ、通用別克E系列、奔馳EQ、寶馬iX系列等紛紛落地國產,對本土供應鏈的成長起到了承接作用。
例如別克E5磷酸鐵鋰版本采用了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億緯鋰能則收到通用汽車12V鋰電池定點。特斯拉開了外資品牌帶動本土新能源供應鏈成長的先河,但井噴式發(fā)展必然要倚靠更多品牌,而不會局限在一家公司。
盡管不少新能源品牌采取直營模式,但純直營僅剩特斯拉和蔚來等少數品牌,諸如小鵬、大眾ID.等都采用了直營+代理或者代理等模式。因此,傳統(tǒng)經銷商集團和投資人仍然是汽車電動化渠道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如果給國內經銷商集團做個排名,那么中升集團必然位居前列,這離不開它側重豪華和中高檔品牌組合經營的模式,包括奔馳、奧迪等品牌對業(yè)務的支持,而該集團也是最早獲得豐田和雷克薩斯經銷權/代理權的公司。
“一切因為人,一切為了人”,這是長安汽車的口號,人對于汽車產業(yè)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外資品牌在人才的維度,時至今日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按照麥肯錫報告,中國汽車工業(yè)直接就業(yè)人員265萬,間接就業(yè)人員數量是其11倍,因而總計超過3,000萬人。在兩百多萬直接就業(yè)人員中,合資公司占去不小的比重。
大眾汽車曾表示,在華員工總數超過9萬人。豐田汽車僅僅廣汽豐田就超過1.9萬名員工,加上一汽豐田將超過3萬人。數十萬名合資車企和外資車企員工,在掌握了先進制造經驗技能之后,通過人才流動和交流,對中國汽車產業(yè)的進步起到了關鍵作用。
老一批人才的貢獻,例如奇瑞汽車一把手尹同躍出身自一汽-大眾;近年來的新勢力更是推動人才交流加速,例如出身大眾合資的李鵬程歷任小鵬、阿維塔高管……人才交流甚至還關聯到自主品牌揚帆海外。前不久,前雷克薩斯高管Spiros Fotinos加盟極氪,負責歐洲業(yè)務。
中國汽車與外資汽車,亦師亦友亦對手,手心手背都是肉。在當今產業(yè)形態(tài)發(fā)生驟變之后,已經完全不可能割裂為敵對的兩個陣營。
尤其是當智能電動汽車浪潮襲來,中外汽車公司面對的最大敵人,恰恰是用戶慣性帶來的“拖后腿”作用力。如何擊穿用戶對電動化汽車的認知壁壘、心理障礙,才是擋在所有中國品牌、外國品牌面前最大的挑戰(zhàn)。
而這種跨越了國界線的協同,將躍升為全球化的又一座豐碑,讓中國汽車產業(yè)進一步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qiye/217345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