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來自英國《金融時報》的消息,稱:比利時Zeebrugge 港的一個汽車碼頭,停放了大量電動汽車。據知情的業(yè)內人士表示,一些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在歐洲港口停留了長達18個月之久。
港口被當成“停車場”,顯然不是一件好事。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外媒將原因籠統(tǒng)地歸結為2點:
其一,車企預訂了船運交貨時間卻沒安排后續(xù)運輸,缺乏運輸卡車,造成物流擁堵;其二,歐洲市場的電動車需求減弱,經銷商分身乏術。
很顯然,港口堆積如山的中國汽車,處處透露著出海過程中的不易。但這其中的關鍵點,并不能簡單地一言以概之。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出口第一大國。2024年年初,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數據證明,中國汽車出口的“量”,已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不容忽略的一點卻是,如果想要成就真正的全球汽車強國,還需要進一步解決“質”的問題。
出海需要什么“質”?
簡而言之,所有車企在決定出海的時候,都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搭建一整套完備的體系,包括運輸能力、生產制造、銷售終端、售后服務等。
具體到新能源汽車,我們通常會把新能源汽車出海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中國生產,經海運、陸運等方式,輸送至國外市場;另外一種則是,去到海外各國建廠,通過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的方式,實現整個產業(yè)鏈的“出?!薄?/span>
前者,可以借助中國完備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實現生產端的降本增效,雖然尤為考驗物流能力,但好在投入相對較小、見效快;后者投入更大、見效更慢,卻也常常會受到當地政府的歡迎,進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兩者各有長短,但就目前的出海情況來看,選擇前者的中國車企,占了一大部分。
這樣的市場現狀,短期內并沒有太大問題,甚至可以帶來更多漂亮的數據。但長期來看,重投入、重資產的后者,似乎更符合所謂的“長期主義”。
如何選擇?
“不能讓特斯拉專美于前”
站在歐洲消費者最樸素的需求來看,買車就是為了出行,買新能源車則是因為更好用、更舒適、更經濟實惠??偨Y一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因為更具備產品力,所以才會被青睞。
現在,歐盟反補貼調查的大背景下,歐洲消費者對中國車存在不小的顧慮。畢竟買一款來自異國他鄉(xiāng)的車,肯定會擔心后續(xù)的服務保障;如果沒有完善的服務體系、經銷商體系等,風險有點大。
所以,在打消消費者疑慮一事上,特斯拉確實做的不錯。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ataforce的數據,2023年,特斯拉Model Y成為歐洲最暢銷的車型,年銷量達到驚人的254,822臺,同比增長85.2%,也是第一款歐洲年度最暢銷車型的電動汽車。
此外,根據德國交通管理局(KBA)發(fā)布的數據,特斯拉Model Y還是去年德國最暢銷的純電動汽車,注冊量約為4.58萬輛。
蔚來李斌曾表示:“特斯拉是要成為大眾,而蔚來會堅守自己的定位,就是BBA?!?/span>
而今,特斯拉用實際數據和實際行動,真的打到了“狼堡”。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一個外來者,一個新能源企業(yè)能夠在歐洲汽車市場上,攪動風云?
或許答案很簡單——品牌信任。
特斯拉通過當地建廠+直營模式,讓歐洲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即使這中間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波折,卻也實實在在地打消了不少消費者的疑慮,建立起足夠高的品牌信任。(在中國市場,特斯拉也是如此)
品牌信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況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歐洲市場。
作為例證,其實歐洲2023年暢銷榜Top50中,也有著中國車企產品入榜——MG ZS。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MG ZS 在歐洲市場上的銷量達到了90415輛,同比增長了97%。
為什么?
名爵在歐洲消費者心中是個“老牌子”,1924年成立于英國牛津,2007年收歸上汽集團。正是因為這種“歷史加成”,名爵在歐洲市場倍受青睞,出口數據也就變得尤為好看。
總的來看,品牌信任難建立,物流能力不充足,體系能力不完備,地緣政治因素橫生……中國車企想要出海到歐洲市場,真的很難。
而且不難預見一點,當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收關稅的政策進一步落地,連帶效應下,歐洲市場的情況還會變得更加復雜。
怎么辦?
中國新能源汽車經過多年發(fā)展,已經形成自己的一套成熟體系。尤其是在產品定義,以及零部件供應鏈建設上,中國新能源汽車更是“一騎絕塵”。
汽車行業(y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能源汽車進攻“狼堡”,可不能讓特斯拉專美于前。
出海,但要高質量的出海
“你可以看到一些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很早就開始布局,構建了完善的銷售和售后網絡。這些公司并沒有庫存過剩的問題。”
當被問及“歐洲港口堵滿中國電動車”的相關情況時,莫索夫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J?rg MOSOLF進一步表述道:
“只要產品合適、定價合理,并且擁有健全的銷售網絡,市場需求自然會形成。同時,建立一個高效的售后服務網絡也至關重要?!?/span>
J?rg MOSOLF的話言簡意賅,直接指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需要重點提高的“質”。
其實,道理誰都明白,但車企們的選擇卻大不相同。在這一點上,零跑汽車和長城汽車的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
5月14日,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汽車共同宣布,零跑國際已經通過所有必要性審批,并組建完成。
零跑國際由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汽車分別持股51%和49%,總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并將由Stellantis集團中國區(qū)管理團隊的忻天舒擔任零跑國際CEO。
今年9月,零跑國際將首先在歐洲開啟銷售T03和C10,并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拓展歐洲的銷售網點至200家。同時,零跑國際也計劃自今年第4季度起,進軍印度和亞太、中東和非洲以及南美市場。
零跑汽車的選擇很簡單,讓出部分控制權,借助Stellantis集團的歐洲市場體系力,實現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出海。這與中國汽車產業(yè)剛剛起步時,存在異曲同工之妙。
而長城汽車則選擇了“生態(tài)出?!边@么一條看起來尤為艱難的路。
2024北京車展期間,長城汽車總裁穆峰表示:“今天的國際化關鍵詞,變成了新四化:產能在地化、經營本土化、品牌跨文化、供應鏈安全化。它的實質其實就是生態(tài)出海,這也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國際化戰(zhàn)略?!?/span>
簡而言之,長城汽車就是要“市場在哪里,就把工廠建到哪里,把服務體系擴展到哪里?!?/span>
具體到歐洲市場,2023年年底,長城汽車全面進軍歐洲市場,大舉進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和瑞士8個國家。并隨即啟動地產銷規(guī)劃,開始研發(fā)中心選址,與當地經銷商合作伙伴簽署協(xié)議等。
重資產、重投入是長城汽車“生態(tài)出?!钡奶攸c優(yōu)勢,但也是缺點所在,畢竟如果遇到印度市場這種“不講理的”,說不定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如果長城汽車真的能夠走通這條路,那么也就意味著中國汽車出海,有了一種新的選擇
“風浪越大,魚越貴?!?/span>
顯而易見,各種因素影響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想要出海到歐洲市場,正在變得愈加艱難。但越是這種市場未明之時,越有機可乘。出海難,門檻高,必然會把一部分車企擋在門外,那么率先進入到門內的車企,就是利益獲得者。
退一步講,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歐洲,也并非完全沒有優(yōu)勢。
得益于中國內卷的汽車市場,各大車企早已練就了一身“金剛鐵骨”。而在具體車型的產品力表現上,雖不能說是100%的“降維打擊”,其大部分也是“優(yōu)勢在我”。
所以,高質量出海的重點到底在哪里?
我想:打造品牌信任,完善經銷商體系、后市場服務體系,就是接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且其中不會改變的一點,出海這塊硬骨頭,我們一定能啃下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qiye/23184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