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7 日,北汽新能源借殼 ST 前鋒(現更名北汽藍谷)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在 A 股上市的新能源汽車公司。
但是市場對北汽新能源依然存在疑慮:雖然銷量很可觀,但是利潤卻不是很高;在三電、智能化方面,北汽新能源并沒有很強的技術優(yōu)勢,而且品牌競爭力并不是很強……
面對這些問題,北汽新能源要如何應對?
10 月 18 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北汽藍谷科技大會」上,北汽新能源透露了很多信息:發(fā)布一系列戰(zhàn)略規(guī)劃,同時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分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北汽新能源上市后的第一場發(fā)布會。
今年的北京車展上,北汽新能源發(fā)布了「達爾文系統(tǒng)」,即便如此,北汽新能源在智能化的表現上還是稍有些弱。這次的科技大會上,北汽新能源把該系統(tǒng)上升為企業(yè)技術品牌。按照官方的說法,北汽新能源要以此來打造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實力。
接下來聊一聊這套「達爾文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的核心即三點:解放人、愉悅人、自成長。
「解放人」,顧名思義就是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顧慮。所以在這一塊北汽新能源從技術角度說出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比如 V2X 技術、自動代客泊車、與博世、百度合作開發(fā)的自動駕駛;解決續(xù)航里程上的一些方案以及快充、無線充電進展情況(這兩種充電技術均會在 2020 年正式落地)。
除此之外北汽新能源還展示了其在動力系統(tǒng)方面上的集成化設計。
愉悅人
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尹穎告訴 GeekCar,目前北汽新能源在跑車輛達到 27 萬+輛,累計行駛里程超過 35 億+公里,手頭的數據量達到 220T,這比北京車展上公布的數字又多了 20T。
通過這些數據,北汽新能源構建了自己的用戶畫像,同時描繪了一副車的「馬斯洛」曲線,以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千人千面」的用戶體驗。
在這一塊,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北汽新能源在車內使用熱泵空調技術進行采暖,可以智能調節(jié)出風方向控制車內氣流流向。按照官方的說法,在全程開暖風的情況下,續(xù)航里程可提升 20%。
自成長
一臺智能電動車必須會成長,北汽新能源給出了自家產品迭代成長的 I 指數成長模型,就是下面這張圖:
很顯然,北汽新能源想通過這種「自成長」的方式來逐漸實現向上蛻變,但這個過程并沒有那么容易。
除此之外,北汽新能源給出了很多數據來佐證其在智能化方面的努力,來看一下:
而在車端安全部分,北汽新能源構建了自己的一套體系,從設計、策略、評估多個層面來保證 OTA 升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北汽新能源推出了電池性能評估服務,2019 年年初會在其旗下的充電應用服務平臺「充電吧」App 上線,主打四項功能:車輛免費體檢、電池衰減評估、高壓系統(tǒng)評估以及電池梯次利用。
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玉軍告訴 GeekCar,北汽新能源希望用這 220T 的數據來為用戶帶來增值服務體驗:電動車二手車殘值無法確定,用戶想要買賣卻不知如何著手,推出這項服務就是為用戶解決這方面的難題(在不更改原意的情況下稍作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fā)布會上北汽新能源宣布 通過中控和 TSP 云端的數據開放,支持第三方開發(fā)者運用整車標準化的數據接口開發(fā)基于用戶使用場景的各種應用軟件,未來將進一步實現整車平臺的開源。 不過并沒有公布與第三方開發(fā)者合作的相關細節(jié)。
按照規(guī)劃,北汽新能源將會在 2021 年通過 3 個平臺覆蓋北汽新能源的產品線布局。按軸距和續(xù)航里程(單位:mm)分為 A、B、C 三個車型開發(fā)平臺:
A 平臺生產軸距小于 2500mm,續(xù)航里程≤350km 的車型,比如 LITE 和 EC 系列;
B 平臺生產軸距 2500-2900mm,350km≤續(xù)航里程≤500km 的車型;
C 平臺則負責生產軸距≥2900mm 的車型,Arcfox 的一些車型也會在該平臺進行生產,Arcfox 旗下的車型續(xù)航將≥500km,BJEV 車型的續(xù)航要≥400km;
在剛剛說的三個平臺之上,北汽新能源也開始逐步推進動力電池系統(tǒng)的平臺化,到 2020 年末,完成電池 Pack 和整車平臺的匹配。到 2025 年,北汽新能源計劃把電池組能量密度提升到 350kW/kg。
在動力方面,北汽新能源將會采用三款電機覆蓋所有整車產品,動力總成的研發(fā)也會向一體化、平臺化、集成化的方向走。
在這一塊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智能網聯(lián)一個是智能駕駛。
智能網聯(lián)方面,從 2020 年起,北汽新能壓源要實現從云平臺到 5G 應用,再到 V2X 以及智能交通的全面布局與應用。
談到智能駕駛,李玉軍告訴 GeekCar,北汽新能源 會與博世合作在 2020 年實現國內首個基于 L2.5 自動駕駛的產品落地。
從公布的 PPT 中來看,北汽新能源要在 2022 年上 L3 級自動駕駛,L4 的落地被推到 2025 年之后,這個時間點可能有點晚。
在發(fā)布會上,北汽新能源宣布成立藍谷動力系統(tǒng)分公司,按照官方的說法,該公司的成立「是提升北汽新能源產品核心競爭力,降低整車成本,進一步鞏固行業(yè)領先優(yōu)勢,實現北汽新能源發(fā)展目標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
公司主營業(yè)務如下:電機控制器、電驅動動力總成、電池 Pack 等新能源三電的研發(fā)、設計、制造、銷售。
同時藍谷動力系統(tǒng)分公司總經理張小虎給出了三步走的規(guī)劃:
2018 年,作為北汽新能源分公司及供應商,支持北汽新能源 N60/N61 項目與一體化動力總成的設計和生產;
2019 年,完成分公司至子公司的轉變,作為集團級供應商,支持北汽新能源及北汽集團體系內其他整車企業(yè)的三電平臺開發(fā);
2020-2023 年,成為行業(yè)級供應商,為新能源汽車全行業(yè)提供完整的三電系統(tǒng)解決方案。
在發(fā)布會的最后還有一個小插曲:北汽新能源對做出貢獻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人才表彰,這種舉動在發(fā)布會上很少見。連李玉軍都不禁感慨:「公司這樣做實際上表達了對研發(fā)的重視,所以作為一名研發(fā)人員我感覺特別高興,這是我存在的價值?!?/p>
近三年多來,北汽新能源的研發(fā)投入超過 20 億元,在營業(yè)收入中占比約 7%;其中,2017 年研發(fā)投入為 8.73 億元,在營業(yè)收入中占比 7.62%,加大對研發(fā)的投入這是一件好事。
升級技術品牌、提出未來規(guī)劃、成立藍谷動力系統(tǒng)分公司,北汽新能源對于之后的發(fā)展路線已經想的很清楚,也明白之前的路線已經走不通了。
很顯然, 當電動車進行后補貼時代之后,這場戰(zhàn)爭才剛剛開始 。我很好奇,求變后的北汽新能源接下來會推出怎樣的產品?
原創(chuàng)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鏈接,不得修改原文內容,謝謝合作!
歡迎關注 GeekCar 微信公眾號:?GeekCar 極客汽車(微信號:GeekCar)& 極市(微信號:geeket)。
來源:geekcar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shichang/78977
以上內容轉載自geekcar,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