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huán)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上發(fā)文稱,“鑒于瑞典、英國對防疫采取消極的策略,疫情在那兩個國家大規(guī)模傳開且流行病學線索陷入完全混亂已是高概率的事情。”建議“中國政府立即切斷與瑞英兩國的航空聯系,同時不再向兩國公民發(fā)放簽證,在14天內有兩國旅行史的第三國公民也不能進入中國?!?br/>
這一建議迅速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在胡錫進眼里,這不是一個政治性建議,而是從維護中國抗疫大局,保護中國人安全的角度提出的技術性建議。此舉并不涉及整個歐洲地區(qū),“但瑞英消極抗疫的政策使它們在未來具有更大風險,中國應該對他們特殊防范?!?/p>
支持胡錫進的理由
近來,中國的疫情逐漸好轉,湖北以外已經有多個省市自治區(qū)清零。截至3月17日,全國只新增了1例確診病例。但是,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歐洲已經成為新的疫情中心,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員來到中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境外輸入型病例已經成為中國防疫的關鍵?!吧虾D壳懊媾R最大的挑戰(zhàn)是境外輸入航班多,上海專家團隊稱我們不得不嚴陣以待,迎接‘二次過草地’的挑戰(zhàn)?!睆埼暮瓯硎?。
從北京來看,截止3月17日12時,北京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41例,其中數例患者來自英國和瑞典。
而且在“群體免疫”策略拋出后,引發(fā)更多在英華人、留學生等群體的擔憂,回國的人數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入境人員的到來,尤其是來自瑞英兩國的人員,因為缺乏檢測,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并不完全了解,被感染的風險很大。同時,無癥狀感染者帶來的風險更大。3月16日,貴陽發(fā)現一名英國輸入無癥狀感染患者。同日,北京也出現兩例英國輸入患者。而且,其中一名患者隱瞞了自己15日內發(fā)生發(fā)熱、72小時內服用退燒藥的情況。而這樣的病例還有很多,多位患者是在隱瞞自己癥狀的情況下回國的,這意味著他們中有些人已經被感染了。比如最近在網上備受網友譴責的“河南毒王”鄭某某,不僅隱瞞自己去過疫情區(qū),也隱瞞發(fā)燒等癥狀。從意大利回來后,鄭某某瞞報海外旅游信息,也沒有遵守舉家隔離的規(guī)定,坐高鐵、坐地鐵、坐公交,正常上下班,接觸了很多人,也打破了河南省12天、鄭州市19天的零增長,成為鄭州首例境外輸入性病例。
當然,還有一些回國的人不遵守居家隔離戴口罩外出的規(guī)定,給疫情防護帶來風險。比如,3月16日備受網友廣泛關注的“拒絕隔離外出跑步女子”一事,從海外回來不僅沒有居家隔離還不戴口罩外出,也不聽從社區(qū)防疫人員的勸告。
再加上境外一些人以為在中國大陸醫(yī)治新冠肺炎都是免費的,這客觀上鼓勵了一些人、尤其是海外中國人回國躲避疫情的想法。
從這些考慮瑞英兩國入境者給中國的防疫帶來了新的風險。畢竟,中國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選擇支持胡錫進的意見。
群體免疫爭議
資料顯示,群體免疫是指“當足夠多的人對導致疾病的病原體產生免疫后,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根據這個理論,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容易感染的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的感染鏈就會中斷,從而控制該病。比如,天花和流感。
這一策略從理論上看或許可行,但對于新冠病毒肺炎來說,目前還沒有疫苗成功實現強大的群體免疫,能否起作用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所以,很多人認為,英國的“群體免疫”策略是不負責任的,會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不必要的更大風險。說白了其實就是放任80%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此實現對病人的防疫。而且在這個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英國既沒有完全禁止大型集會,也缺乏出入境檢測。
目前,這一策略不僅引起海外醫(yī)學專家的集體批判,也引起英國國內學者的不滿。3月14日,來自英國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近400名科學家和學者發(fā)布了一份公開信,公開信稱,“群體免疫”是一種放任式防疫,要求英國政府增強防疫手段,以免產生災難性后果。
而3月16日,英國衛(wèi)生部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病例達到1543例。值得一提的是,英國首席健康官3月16日表示,英國目前可能有5.5萬人感染了。倫敦地區(qū)的有些超市的物資已經被搶空,但戴口罩的行人寥寥無幾。而且,大型體育活動英國巴斯半馬還在照常舉行,盛況依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玉琴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shuju/111685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