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上海可能推出的綠牌新政,讓全國網友都操碎了心。
按各種非官方消息,上海最早會在5月10日發(fā)布新規(guī),為免費的新能源綠牌設置兩道門檻:價格不低于10萬元,車長不小于4.6米。
不過,截止目前發(fā)稿前,風平浪靜,傳說中的靴子并沒有落地。官方的態(tài)度也依舊曖昧,既不承認,也不辟謠,任由輿論發(fā)酵。
只是,如今的世道,辟謠約等于承認。連辟謠都懶得辟,基本可認定為實錘本錘。
上海一地的牌照政策,能在全網鬧出那么大動靜,多半要拜網紅體質的宏光MINI EV所賜。最先爆出消息的是MINI EV論壇,點燃全網熱情的是MINI EV作為“占號神器”的隕落。錯覺之下,上海一頓操作,似乎就是要定點清除神車MINI EV。
實際上,按照網傳新規(guī),包括MINI EV、歐拉、奔奔EV、奇瑞小螞蟻、小鵬G3、零跑T03、哪吒V在內,有30多款產品要告別免費綠牌。最慘的要數一汽大眾ID. 4CROZZ,車長4592mm,以8mm之差落選,而姊妹車型上汽大眾ID.4 X車長4612mm,剛好達標,讓人驚呼上海政府卡點之精到。
不過,整件事從發(fā)端到發(fā)酵,話題中心始終是宏光MINI EV,側面反映了產品在全網人氣之高。近乎貼地的價格,直沖云霄的銷量,以及“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質樸宣言,不自覺讓MINI EV作為“人民”力量的化身,站在了政策的對立面。
但是,不得不說,MINI EV這次真是被硬綁了。
從銷量分布看,即便把北上廣深算在一起,在MINI EV全國銷量中占比也不到4%。單看上海的話,2020年上險量2664,與超過11萬的總銷量相比,只能勉強算個零頭。2021年1季度,上海地區(qū)MINI EV上險數1509,僅占全國上險數的2%。
換句話說,上海地區(qū)損失的銷量,MINI EV在低線市場隨便一哆嗦,也就補上了。至于上海市場那點能見度對品牌能有多大幫助,沒人會和五菱較這個真。
而且,去年10月底上海公布限行新政后,新能源上牌數呈暴增之勢,今年一季度直接拉到6.1萬個,超過2019年總和。這種情況下,MINI EV依舊不溫不火,只能說明上海人民對它也不是什么真愛。
至于上海人民愛什么,看看2020年上海新能源市場銷量,MINI EV排在10名開外。前10名,清一色都是符合新政的“大車”。上海人民需要什么,一目了然。
以人民的名義聲討政策,要的大體是一個公平。所以,有人譴責新規(guī)歧視剛需,有人自嘲“窮人不配買車”,還有激憤的,把特斯拉拿來說事,聲稱上海保護“謀財害命”的洋品牌卻打壓“國民”品牌,骨子里還是個“租界”,讓人哭笑不得。
就事論事,確實有不公平的地方。
首先,以價格和尺寸定資格,再怎么洗也是一股簡單粗暴的味道,和用續(xù)航、能量密度設卡一比,顯得極沒有技術含量。而且,一旦涉及錢,總有激化階層矛盾的風險。
還有那些已經購車或者下訂的,苦等牌照,卻等來當頭一棒。有準車主聲稱交錢之后,車已經在展廳躺了一個月,只為等牌照。這從大喜到大悲,只能說明政策制訂的計劃性和實施的人性化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但要太拿公平說事兒,卻也站不住腳。
超大城市的路權是稀缺資源,全世界都如此。分配路權的方式,不外乎兩類。一類是卡住購車,比如限牌;一類是管制用車,比如限行和征收擁堵稅。不同城市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特定組合,但控制上路車輛總量的基本原則不變。
具體到上海,基礎模式是牌照競拍+柔性限行。已經逼近10萬一張的滬牌,看似設置了門檻,其實是在用準市場的方式分配路權,起碼給所有人提供了同樣的通道。五一后上海限行正式收緊,邏輯也在于保護持牌者付費獲得的路權。
這種情況下,免費給予新能源車同等路權,不管動機被描述得如何超脫,都已經背離了公平原則。尤其是,限行新政發(fā)布后新能源上牌數的非正常暴漲,簡直就是大型套利現場。而套利者中,又以那些不顧實際需求、只求花小錢占號的,最為赤裸。
如今,眼看著總量失控,上海終于出招。稍顯粗暴的新規(guī),往小了說是堵政策漏洞,往大了算得上撥亂反正。至于那些因為特權沒了就喊不公平的,八成沒意識到,真按公平的方式,一開始就不該有享受特權的機會。
這里自然引出另一個問題:既然免費綠牌遲早要限,為什么從小車而不是大車開始設限,或者為什么不干脆來個“一刀切”?
稍微理性點的,都知道“一刀切”不現實。政策層面,從中央到地方,扶持新能源發(fā)展的基調還在。市場層面,新能源多半也沒做好和燃油車平等競爭的準備。
但新能源發(fā)展的主導權,終究要交給市場,這一點已有廣泛共識。剩下的,就是如何用相對平和的方式,在購買環(huán)節(jié)給新能源“斷奶”。補貼的退坡和退出,已是既成事實。在牌照政策上動手,只是時間問題。
問題在于,動手要動得讓人無話可說,還要覺得公平,挑戰(zhàn)可就大了。本質上,對新能源的百般照顧,就是以暫時犧牲公平為前提?,F在回頭來索求公平,好比要在沙堆上建房子,壓根沒有基礎。
譬如補貼,主要用續(xù)航和能量密度設卡,看似合理,本質上也只比卡價格、尺寸委婉點而已。畢竟,因為成本和尺寸受限,首先遭災的必定是小車。想要改命,就得取巧,一夜間冒出那么多續(xù)航301km、401km的產品,等于把規(guī)則的嚴肅性按在地上摩擦。
說到底,政策打破公平原則介入扶持,最后也是扶強扶優(yōu),才可能產生較好的結果。初期可能雨露均沾,一旦收緊,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小車,先被拋棄幾乎沒有懸念。
回到上海的情況,小車技術上可取之處不多,在本地市場又沒太大存在感,如今為控總量要消滅特權,被先行拿來開刀,再自然不過。
不過,維護小車的觀點最近頗為強勢,大意是,大城市對電動小車有剛需,不能剝奪消費者選擇的權利。
看似有理,其實還是站不住腳。
首先,大城市對小車的所謂剛需,人云亦云居多,沒什么現實支撐。看看北上廣深的銷量,自然明白。沒辦法,剛需尤其大城市的剛需一族,買車時要兼顧的東西很多,這是中國國情。其次,真心認同小車的價值,正常拍牌買車就好了。免費牌照沒了,就說小車沒法買了,只能說明不是真愛。
當然,上海針對小車的綠牌新規(guī),只是個開始。2023年,插混和增程在上海也將告別免費綠牌。至于純電綠牌的進一步收緊,甚至廣州、杭州、天津等限牌城市的陸續(xù)跟進,都可以視為大概率事件。
一個健康的新能源,肯定不會是寵出來的。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巴客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kol/14641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