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2021年,特斯拉位于全球真真切切的收獲了一場大勝。中國板塊所提供產銷端的貢獻,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乘聯會發(fā)布的最終數據來看,12月特斯拉中國銷量為70,847輛,出口車輛只有245輛。同時,包含出口,特斯拉上海工廠在全年交付量達到413,283輛,同比增長235%,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1.7%。
毫無疑問,中國已然成為特斯拉戰(zhàn)略版圖中,最大的單一市場。
今年,追求更高的產銷目標,則是這家美國車企最迫切的事情。因此,去年10月舉行的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野心還在不斷對外展示。最為令人感同身受的是,到2030年將實現年銷量2000萬輛。
在馬斯克看來,“特斯拉的年復合增長率已經達到71%,這在所有車企中都是非常恐怖的增長速度。”
接下來,只要芯片短缺問題能夠盡快緩解,特斯拉保持現有的增長速度將沒有任何問題,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50%以上的增長。也就是說,2022年特斯拉的全新產銷目標,大概率將沖擊150萬輛大關。
正因如此,馬斯克深知僅僅依靠上海工廠,以及美國本土兩座工廠的“輸出”,是遠遠不夠的。
而就在近日,據一封特斯拉的內部郵件顯示,其官方已經告知德國員工,產自柏林工廠的Model Y已經可以開始下單預訂,并將于3月交付。同時,還有一封郵件顯示,Model Y已經在柏林工廠開始生產。
更早之前,外媒通過無人機航拍發(fā)現,該工廠組裝的全新車輛,總數已經達到了兩位數。原因還是由于此前,特斯拉獲得了新的試制批準,作為大規(guī)模生產的準備部分,可以在柏林工廠內生產2,000輛Model Y。
馬斯克也曾在個人社交媒體對網友回復道,“將會在2月前往德國,慶祝順利開工?!?/p>
綜合種種跡象,已然可以確定,在經歷多輪與當地環(huán)保組織的“拉扯”,以及與政府的交涉過后,特斯拉德國柏林工廠,終于投產在即。歐洲當地用戶,距離一輛“德產”Model Y的交付日期,同樣愈發(fā)接近。
至于此舉的意義,就像文章《特斯拉“攻入”狼堡》中所說的一樣:借助中國,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的確實現了整體層面由量變而引發(fā)的質變,我們也利用這條“鯰魚”,成功盤活了一汪靜水。
但是對于特斯拉本身而言,如果想要進一步證明自身的含金量與實力,歐洲新能源市場顯然是一塊更加完美的“試金石”。
畢竟,無論奔馳、寶馬、奧迪,還是大眾,這些歷經百年的傳統汽車巨頭,均已進入到電動化轉型的關鍵階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后,誕生自全新正向平臺的多款車型,漸漸落地。而它們,則是“德產”Model Y,直面的最大敵人。
由此望向更深處,想要“深耕”歐洲新能源市場,以下兩點挑戰(zhàn),特斯拉同樣必須克服。
其一,整個汽車行業(yè)芯片短缺的近況,將會繼續(xù)蔓延。
過去一年,馬斯克不止一次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吐槽:“正如公開披露的那樣,我們的新車正在某些標準芯片的極端供應限制下運作,目前問題最大的,是瑞薩、博世?!?/p>
顯然,公開喊話目前兩家全球汽車芯片供應的最大巨頭,能夠感受一種被逼無奈的意味。也正因如此,即便德國柏林工廠進入到正式生產階段,短期內產能看似并不會達到理想中的期待值,爬坡過程將會十分漫長。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也將影響Model Y的制造成本。
其二,當地用戶的購買習慣與認知。
試問,特斯拉為何在中國能夠受到如此熱烈地追捧?大多人或許都認為其足夠高的品牌力,加之同級別中競品稀少,性價比優(yōu)勢突出,占據了很大比重。
而在我心中,除了這些,無論Model 3也好,Model Y也罷,所帶來的那種愈發(fā)極致的科技感與智能化體驗,同樣正在吸引著大批年輕消費者。
但結合過往經驗,相比國內用戶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歐洲當地消費者則是相對保守的。很多時候,我們所在意的東西,卻無法很好地激發(fā)起部分人的購買欲。
更加嚴峻的考驗是,歐洲用戶對于品控層面的高要求,恰恰是特斯拉目前最大的短板之一。2020年,在《消費者報告》雜志,對26個汽車品牌的可靠性調查中,排名倒數第二。
綜上所述,新的戰(zhàn)斗,已經鳴槍打響。而今年,即便有了柏林工廠的加持與輔助,特斯拉想要位于歐洲新能源市場坐穩(wěn)“頭把交椅”,將要面臨的阻擊,仍不容小覷。
沖擊產銷150萬輛,絕非易事……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崔力文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qiye/166864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