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一聲令下,深圳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正式上路了……這是中國首次,全球首例在開放的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今天開始,當你在深圳搭乘公交時,看到駕駛位是空的,方向盤還會自己動,千萬不要再驚訝……”本月初,一篇名為《別了司機!剛剛深圳打響第一槍!》的自媒體文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雖然緊接著深圳巴士集團就用三個關鍵詞——有人駕駛、試驗線路、只針對特定人群開放,對該文章內容做了澄清,同時表示“無人駕駛的實現(xiàn),仍停留在功能和技術層面”。這場博人眼球的鬧劇背后所反映的自動駕駛“亂象”,還是引起了業(yè)界的深思。
“可以看到,當前社會對于自動駕駛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種是盲目的樂觀,就像深圳阿爾法巴智能駕駛公交上路,部分媒體描述的那樣;另一種則是過分的悲觀,覺得要實現(xiàn)汽車自動駕駛完全不可能?!比涨埃?a class='link' target='_blank'>沃爾沃汽車亞太區(qū)研發(fā)總監(jiān)顧劍民博士接受蓋世汽車采訪時表示。
“但我的態(tài)度是‘謹慎的樂觀’。什么意思?就是說業(yè)界如果想在未來3~5年之內,實現(xiàn)全場景的無人駕駛,或許不太可能,但這并不等于未來5年或者10年仍做不到?!鳖檮γ裾J為,研發(fā)自動駕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行業(yè)可以先從某些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或者特定功能的自動駕駛做起,然后再逐步擴展到全場景的自動駕駛。如果一開始就瞄準完全的自動駕駛,不僅法律不允許,技術方面也難以達到要求。
沃爾沃汽車亞太區(qū)研發(fā)總監(jiān) 顧劍民博士
傳感器總會有局限性 自動駕駛一定需要V2X
如果從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雛形2009年被曝光開始算起,業(yè)界大規(guī)模研發(fā)這項“黑科技”已經有了八年的時間。期間,經過無數次的思想碰撞和技術創(chuàng)新,業(yè)界對于自動駕駛汽車應該怎樣去架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答案,即汽車自動駕駛系統(tǒng)主要包括感知、決策和控制三個層面,這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差錯都難以實現(xiàn)汽車自動化和智能化。
正是有了這樣的方向指引,目前業(yè)界對于自動駕駛的技術研發(fā)重點,也主要是圍繞這三個方面展開。譬如感知方面,為了讓自動駕駛汽車能夠擁有像人一樣甚至“超人類”的環(huán)境感知能力,在行車途中準確獲取車輛周邊的環(huán)境信息,企業(yè)們紛紛給汽車裝上了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乃至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充當汽車的“眼睛”。事實證明確實可行,谷歌無人車、特斯拉的上路就是很好的例子,拋開自動駕駛不談,這些傳感器的“加身”,確實會讓汽車的性能大大提升,實現(xiàn)更高水平的安全駕駛。
“但若就自動駕駛而言,光靠車輛本身的傳感器難以實現(xiàn),因為傳感器總會有局限性,即使加上高精度地圖?!币粋€很明顯的案例是發(fā)生于2016年5月的特斯拉Model S致命事件,作為全球第一起因自動駕駛而致死的事故,這起車禍的原因之一就是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tǒng)在明亮的陽光下,沒有監(jiān)測到白色的半掛拖車,從而導致兩車相撞。雖然后來特斯拉對系統(tǒng)進行了多次升級,傳感器技術也有了新的突破,傳感器的局限性依然存在,甚至被業(yè)界奉為最佳解決方案的激光雷達,在雨雪霧等極端天氣下,性能也會大打折扣。
“從這一點上來講,要實現(xiàn)真正的自動駕駛,特別是L4以上的自動駕駛,沒有V2X技術,是難以成功的?!倍辛薞2X技術,不僅可以彌補當前各種傳感器在輔助駕駛過程中的功能缺陷,對于很多人存疑的汽車“聽覺”技術,其實也是一種補充。
“如果類比現(xiàn)在人類駕駛員開車的狀態(tài),聽覺在駕駛過程中也很重要,可以幫助駕駛員聽清車內車外的各種警報聲音?!蹦敲丛趺囱a齊自動駕駛汽車在這一塊的技術“短板”呢?顧劍民認為,基于DSRC或者LTE-V的V2X技術,能夠讓自動駕駛汽車在有其他特殊車輛靠近時,提前知曉并進行避讓,而這也將是未來汽車“聽”方面的主要需求,至于內部的警報聲,則可以通過CAN總線形成信息閉環(huán)。
從小概率事件到市場 自動駕駛仍存多重難題
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計,到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的銷量將達1200萬輛,其中超過四分之一將在中國出售。毋庸置疑,在全球汽車產業(yè)智能化、自動化大潮下,未來汽車產品的形態(tài)之一必然是自動駕駛,而中國則將是自動駕駛的主戰(zhàn)場。正因為如此,當前幾乎所有主流車企都在積極開展自動駕駛相關研發(fā),加速這項“黑科技”的量產落地。
不過,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即使是現(xiàn)在,各大車企、各行各業(yè)針對自動駕駛已經進行了無數次的技術迭代,V2X也取得了明顯進展,要實現(xiàn)量產仍存多重難題。其中技術方面,據顧劍民透露,目前主要有兩大技術難點。
“一是怎么去預測人的行為。就像我們現(xiàn)在開車,總會遇到行人、騎自行車的人、騎電瓶車的人等各種不同的公共道路使用者,我們需要預測他們的行為一樣,即使現(xiàn)在已經推出了完全的自動駕駛汽車,只要路上還有其他的弱勢道路使用者,必然會存在自動駕駛汽車與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互動,這就需要去預測人的行為。比如前面過馬路的老人是繼續(xù)往前走,還是停下來,抑或往回走。然而事實卻是,即使經驗比較充足的人類駕駛員,尚且不能準確判斷,更別說機器或自動駕駛車輛。
二是如何減少corner case帶來的潛在危險。雖然這里談的是小概率極端情況,但汽車不同于其他很多消費產品,一旦碰到corner case,結果很可能是車損人傷,甚至車毀人亡。如果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對于整車廠來說,需要承擔很大的法律責任。所以這也是目前業(yè)界比較擔心的?!睋ぃF(xiàn)在也有很多企業(yè)在針對corner case進行相關的研發(fā),以覆蓋盡可能多的corner case場景,提高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
而在這些技術因素之外,顧劍民認為,還有一些非技術因素也不容忽視。
“譬如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不過這個國家目前正在積極推動中,相信很快會有相關的成果發(fā)布。另一個原因就是市場,特別是市場的接受度。對于自動駕駛,過去我們經常看到有第三方調查說,中國的顧客是最愿意接受自動駕駛的,市場接受度甚至高達70%—80%,但其實這種調研結果與顧客實際的購買行為是有偏差的,真正愿意接納自動駕駛的消費者數據很可能沒有這么多,尤其在顧客知道這種自動駕駛系統(tǒng)需要額外付費,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像特斯拉就是這樣的商業(yè)模式,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愿意為之買單,體驗這種高科技。”這就需要企業(yè)去衡量,考量市場的接受度和盈利模式。
當然,最關鍵的是,目前技術還做不到真正的無人駕駛,甚至一個最普遍的用車場景——在人車混雜的場景下,汽車駛離小區(qū)停車位,駛出小區(qū),開上馬路,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都很難做到?!斑@種情況下,即使車企將自動駕駛系統(tǒng)作為一個選裝系統(tǒng)提供給消費者,也很容易淪為雞肋,因為體驗不好,還不如消費者自己駕駛。所以現(xiàn)在很多車企其實都在考慮,假如未來這套自動駕駛系統(tǒng)成熟了,法律允許了,保險等配套也都跟上了,顧客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花這個錢?!?/p>
基于場景和功能 循序漸進推動技術商業(yè)化
隨著汽車自動化、智能化發(fā)展?jié)u入高潮,在自動駕駛領域,如今組裝一輛自動駕駛樣車進行Demo演示,對于越來越多的企業(yè)來說不再是難事,也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反而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yè)化落地,開始被不斷提上日程。
如Apollo和金龍合作的無人駕駛巴士“阿波龍”,預計明年將量產并展開示范運營;廣汽自主研發(fā)的L3自動駕駛汽車,宣布將于2019年年底量產;日產則承諾到2020年,實現(xiàn)完全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yè)化……仿佛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大家將看到大量的自動駕駛汽車投入運營。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如果自動駕駛要最終落地,我認為兩個領域有望率先實現(xiàn):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比如某段封閉的道路,里面沒有其他的行人、騎自行車的人等道路使用者,場景相對較簡單;特定功能的自動駕駛,類似于縱目科技最近演示的自動泊車以及自主泊車?!?/p>
顧劍民認為,企業(yè)可以從這兩條路線,結合自動化由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逐漸向上研發(fā),因為自動駕駛的研發(fā)需要循序漸進,技術積累和迭代,從主動安全到駕駛輔助,然后是輔助駕駛,最后做到自動駕駛乃至真正的無人駕駛。至于要實現(xiàn)完全的自動駕駛落地,在某種程度上則需要國家像出臺雙積分政策支持新能源產業(yè)一樣,出臺類似的政策支持自動駕駛的商業(yè)化量產。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將來自動駕駛量產了,也很有可能是作為一個選裝系統(tǒng),只有客戶愿意多花錢,才有可能享受到自動駕駛技術紅利?!睘槭裁催@么說?在顧劍民看來,除非有一天技術方面可以實現(xiàn)完全的無人駕駛,人駕駛汽車是非法的,否則無法避免人機共駕情況的出現(xiàn)。而只要人類駕駛員還有操控汽車的可能,或存在操控汽車的需求,還需要體驗駕駛的樂趣,車企就不能通過諸如取消方向盤等方式剝奪人類駕駛員的駕駛權,否則可能很多人不愿意買這樣的車。
“因此,我認為在可以預計的一段時間內,大部分汽車的自動駕駛功能將可以選裝,以保證人類駕駛員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擁有駕駛權,自己來開車,享受駕駛的樂趣。而在類似堵車、個人比較疲憊的情況下,或者需要做其他的事情時,則可以選擇把駕駛權交給汽車,讓汽車自動駕駛?!?/p>
從這一點上來講,雖然目前的很多駕駛輔助系統(tǒng)都是為了給人類司機提供駕駛輔助而存在的,但未來隨著汽車自動化、智能網聯(lián)化程度越來越高,甚至某一天汽車可以不需要人類駕駛員時,這些駕駛輔助系統(tǒng)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爸徊贿^到那個時候,諸如盲點信息系統(tǒng)、道路偏離預防系統(tǒng)等可能會集成在一起,變成一個新的系統(tǒng),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單獨存在?!?/p>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熊薇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news/shichang/60123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