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電池日”會發(fā)布啥消息?
這恐怕是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業(yè)內人士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去年起,特斯拉在電池領域的動作頻繁,近期又有外媒曝出,將采用磷酸鐵鋰電池的消息,導致業(yè)內對其4月份“電池日”的期待越來越強烈。
《電動汽車觀察家》整體梳理了特斯拉在電池領域的信息,特別是與之相關的動力電池研究團隊、企業(yè)的技術專利、論文、技術儲備,在自產電池計劃、供應商及相關細節(jié)和自有電池技術等幾大方面做出分析。
在行業(yè)熱議的“黑科技”方面,我們認為特斯拉是以高鎳電池為技術路線,通過收購的Maxwell的干電極技術和SiILion公司(可能被收購)提出的離子液體+高鎳NCM的高能電池技術,以及改善電解液添加劑作為技術手段,最終達到無鈷電池的方向。
或許馬斯克會在“電池日”當天,展示出采用上述技術相結合后的電池產品,并將其搭載在車輛上,也未可知。
猜想一:
公布新增供應商及合作細節(jié)
雖然我們知道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都有哪家,但是具體合作細節(jié)并不清楚。
1月29日,在特斯拉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特斯拉CEO馬斯克首次確認,新增寧德時代和LG兩家電池供應商;此后2月3日,寧德時代發(fā)布公告證實此事,并給出供應期限等合作信息。
LG化學為國產特斯拉供貨,第一次有據(jù)可查,是在2019年12月公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9年第11批)。目錄顯示,國產特斯拉Model3將同時應用的松下和LG化學的電芯。
資料來源:《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9年第11批)
早在2019年8月,外媒就報道稱特斯拉與LG化學達成合作,從后者采購電池用于在中國投產的電動汽車。
2018 年 7 月 18 日,LG 化學宣布向中國南京工廠追加投資 20 億美元,目標在 2023 年底實現(xiàn) 32 GWh/年的產能規(guī)模。2019年1月10日,LG化學宣布向南京工廠再次追加1.2萬億韓元(10.7億美元),根據(jù)投資協(xié)議,將有6000億韓元用于圓柱形電池的生產。
當時坊間認定,上述產能,就是LG化學為特斯拉而建。
當然,特斯拉與寧德時代的“緋聞”也傳了很久,一直到馬斯克在電話會議中確認。但雙方更多合作細節(jié)并未過多透露。例如近期路透社報道,國產特斯拉將采用“無鈷”寧德時代電池。雖然從多方信息來看,這是磷酸鐵鋰電池,但目前尚未得到特斯拉正面回應。
特斯拉采購寧德時代的電池究竟是不是磷酸鐵鋰?能否支持其產品的續(xù)航要求?在寧德時代、LG化學和松下三大供應商之間,馬斯克如何“分蛋糕”?!半姵厝铡鄙?,以上信息有很大概率會公布。
猜想二:
正式公布自產電池計劃
特斯拉想自產電池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據(jù)了解,該項目已經被定名為“Roadrunner項目”。
在項目定名之前,特斯拉已然做了不少準備,例如收購了幾家電池企業(yè)、招聘員工,并在建設電池試點生產線。特斯拉離電池量產已經越來越近。
(1)收購公司
2019 年,特斯拉收購兩家與電池相關的企業(yè),Maxwell和Hibar Systems。前者是業(yè)內知名的超級電容器制造商,不過,這次特斯拉看上的是他家的干電池技術;后者是總部位于加拿大的電池制造和工程公司,該公司此前剛推出完整的“高速鋰離子電池制造系統(tǒng)”。
今年2月份,外媒又曝出,特斯拉可能已經收購了一家鋰離子電池專業(yè)公司——SilLion Inc.。
SilLion是一家小型公司,位于科羅拉多州路易斯維爾市,專門研究商用圓柱電池的電池高負荷硅陽極和電極技術。
當然,說它被特斯拉收購,是有一些跡象的。例如,SilLion Inc.取消了其官方網(wǎng)站。該公司的一些員工,研究科學家Simon Hafner,在他的LinkedIn頁面上將特斯拉列為雇主(下圖)。 SilLion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Daniela Molina Piper和Tyler Evans也在專業(yè)社交媒體平臺上對特斯拉表示了興趣。
資料來源:LinkedIn
有趣的是,目前特斯拉在科羅拉多州路易斯維爾也有“電池技術人員”的工作清單。工作要求尤其包括電極涂層和電池組裝的背景,這表明特斯拉可能正在研究電池創(chuàng)新和電池制造。
綜觀這些,人們可能會猜測特斯拉可能已經收購了(或可能收購)SilLion Inc.。當然,這需要馬斯克在“電池日”揭曉。
(2)招聘員工,生產電池設備
前不久,外媒eletrek發(fā)現(xiàn)了特斯拉正在招聘“電池生產工程師”,從而了解到,特斯拉正在加州的弗里蒙特建設電池試點生產線。
工作描述:
資料來源:eletrek
此外,特斯拉還列出了電池設計人員,分析師和測試人員的工作。
根據(jù)馬斯克的行事風格,在“電池日”直接亮出弗里蒙特的試產產品,自賣自夸一番也說不定。
歐洲方面,特斯拉也在招聘,并透露其將在歐洲進行電池制造擴張的新計劃:負責規(guī)劃管理新的電池制造和設備工程項目的崗位,需要推動新制造設備和工藝的開發(fā)和部署,以及歐洲新電池制造擴張計劃的規(guī)劃和執(zhí)行。
以上種種說明,特斯拉必然自建電池廠,馬斯克可能在“電池日”上揭曉的,是其自建電池廠的具體信息,比如時間、產能、電池技術路線,當然,肯定要對其自產電池的性能和成本大吹大擂一番,并制定個小目標,例如將電池包每千瓦時售價降低到100美元。
要生產電池,相關的技術儲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特斯拉可見的大部分電池領域的成果,都來自Jeff Dahn團隊。
在介紹技術成果前,有必要先介紹下Jeff Dahn。
Jeff Dahn
Jeff Dahn及其團隊是特斯拉的電池研究合作伙伴。2015年6月,特斯拉就與Jeff Dahn所領導的25人研究團隊簽訂了為期5年的獨家合同,而雙方的正式合作已于2016年6月正式啟動。
猜想三:
公布新型電解液添加劑效果及應用前景
通過歐洲專利局官網(wǎng)發(fā)現(xiàn),特斯拉申請的專利中,發(fā)明人有Dahn署名的專利多達16項,均與電解液/電解質相關。這其中提到了應用于高鎳正極材料的多種電解液有機添加劑。這些專利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建立了雙添加劑體系用于鋰離子電池,以低廉的價格,提高電池在高溫和高電壓工作環(huán)境下的長周期循環(huán)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專利中的研究體系使用的是多種高鎳NMC正極材料和石墨負極材料的組合,鈷含量在20%(如NMC622)。
資料來源:歐洲專利局官網(wǎng)
猜想四:
公布Maxwell的干電極技術進展及應用情況
2018年,Maxwell的化學家和電池科學家在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先進的涂層技術:
“與傳統(tǒng)的漿料澆鑄濕法涂覆電極不同,Maxwell的DBE具有顯著的高負載能力,并能生產出厚的電極,可用于高能量密度的電池,而不會影響物理性能和電化學性能。Maxwell的DBE的放電速率能力比濕式涂層電極好。Maxwell通過生產堅固的卷狀自支撐干式涂膜電極膜(具有出色的長期電化學循環(huán)性能),展示了可擴展性,并制造了大于10Ah容量的大型軟包電池原型?!?/p>
Maxwell產品
Maxwell聲稱,干電極相比濕電極可以將成本降低20%。同時在干燥設備投入,廠房占地面積上,也會獲得收益。
在壽命方面,Maxwell聲稱其電池技術在將近1500次循環(huán)后可保持近90%的容量保持力。
按照特斯拉電池組使用情況來看,大約每周充電一次即可(根據(jù)使用情況而定),這意味著可以正常使用將近30年,之后容量下降到其原始容量的90%左右。
此外,Maxwell還聲稱,其電極在當前的演示電池中能實現(xiàn)超過300 Wh / kg的能量密度,并且他們看到了通往500Wh/kg以上的道路。
需要說明的是,干電極技術和干電池(采用糊狀電解液)或者固態(tài)電池(固態(tài)電解質)是兩個概念。雖然固態(tài)電池是行業(yè)熱門研究方向,也有一些企業(yè)表示將在未來一兩年量產。特斯拉高層也曾表示過看好固態(tài)電池。不過,現(xiàn)在沒有證據(jù)表明,特斯拉擁有固態(tài)電池技術。
猜想五:
宣布獲得離子液體+高鎳NCM的高能電池技術
離子液體+硅負極的高能電池技術屬于前述的SilLion Inc.公司所有。
2018年1月份,前文所述SilLion Inc.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Daniela Molina Piper和Tyler Evans等人發(fā)表了《Ionic liquid-enabled high-energy li-ion batteries》(《離子液體高能鋰離子電池》)的美國專利。
如果特斯拉收購了該公司,就獲得了這一技術。
簡單來說,SilLion的技術解決的問題是高鎳正極材料(或富鋰錳正極材料)的衰減問題和高電壓、高溫度工作的穩(wěn)定性問題。在他公開的專利信息中,使用了NMC811材料作為研究對象。
猜想六:
發(fā)布“無鈷”方向
前文中特斯拉的相關研究,都指向了高鎳材料,在2019年2月,達爾豪斯大學Dahn團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Is Cobalt Needed in Ni-Rich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鋰離子電池的高鎳正極材料中需要鈷嗎?》)更為“尖銳”學術論文,直接“否定”了鈷的存在價值。
論文認為,在安全性方面,相比鎂、鋁、錳等元素,鈷在抑制材料相變的過程中,并沒有實際作用,同時,鈷也不能顯著的降低電解質在高溫下的活性水平,因此在高鎳NCA(鎳含量>90%)材料中,鈷是一種不必要的材料。
第二,高鎳NCA(鎳含量>90%)可以和鋁、錳或鎂很好的匹配,表現(xiàn)出較好的電池可逆性和容量,因此證明高鎳材料即使沒有鈷也能獲得較好的性能(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Is Cobalt Needed in Ni-Rich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第三,論文作者直接對比了NCA(80/15/05)和NA(95/5)兩種材料,發(fā)現(xiàn)在容量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如下圖所示)。如果通過涂層等手段(已有其他研究者證明可行),高鎳材料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由此進一步得出高鎳材料可以不添加鈷的結論。
注:圖b中藍色的是NCA 綠色的是NA 重合,說明兩個容量差不多
資料來源:《Is Cobalt Needed in Ni-Rich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不過,無鈷電池,即便在實驗室驗證無問題,但大規(guī)模生產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還需要論證。只是,以馬斯克的行動力,以及偏激進的戰(zhàn)略,從實驗室到商用,或許不會太久。
猜想七:
宣布超長生命周期性能
Jeff Dahn實驗室發(fā)布的測試論文——《A Wide Range of Testing Results on an Excellent Lithium-Ion Cell Chemistry to be used as Benchmarks for New Battery Technologies》(《出色的鋰離子電池化學性能的廣泛測試結果,可作為新電池技術的基準》)。
該論文描述了,Dahn團隊測試單晶NCM正極和新型先進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情況。測試發(fā)現(xiàn),這種類型的電池應該能夠為電動汽車供電超過100萬英里(160萬公里),并且在電網(wǎng)儲能中至少可持續(xù)20年。
注:如果將電池保持在 20°C 的平均溫度,這些電池將在 EV 中提供超長的總行駛里程。即使電池持續(xù)在 40°C 下運行,仍可達到10 年壽命,達到 70%的容量,預計總行駛距離為 1,200,000 km。
尤其新型電池可達百萬英里(160萬公里)的結論,可以使特斯拉制造的Model 3的續(xù)駛里程可以和商用卡車一樣長,電池模組的使用壽命可達到30萬英里到50萬英里。這為馬斯克利用自動駕駛功能,提供出租車服務的愿景,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影響:
將打擊大部分車企和電池企業(yè)
如果特斯拉在“電池日”發(fā)布自產電池和相關技術進展的話,對大多數(shù)主機廠和電池企業(yè)的打擊可想而知。
(1)無電池技術主機廠,成本壓力加大
首先,對于大多數(shù)車企來說,并不具備研發(fā)和生產電池的能力,必然有一部分利潤要讓渡給電池企業(yè),如果采用無模組電池技術,或許讓渡給電池企業(yè)的利潤會更多。
其次,電池企業(yè)供貨不穩(wěn)定,也會導致車企停產,損失慘重。例如,有傳聞稱LG化學讓歐洲幾家車企很苦惱,捷豹、奧迪等不得不停產等電池。
電池商的技術能力和供應能力已經成為主機廠的最大掣肘。
特斯拉之所以生產電池,也是由于和松下在量產和利潤上產生分歧。
馬斯克曾對特斯拉的供應商放言:“如果他們不能滿足特斯拉的要求,特斯拉將自主生產那些零部件。具備可以隨心所欲生產幾乎任何零件的能力對我們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可以減少與供應商之間的風險?!?/p>
可見,自產電池對于控制成本,保證供貨穩(wěn)定及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特斯拉自產電池,早晚對松下、LG化學和寧德時代卸磨殺驢
2019年,特斯拉超越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對于電池企業(yè)來說能夠打入其供應鏈,意味著銷量的保障,以及對產品質量的背書。這對LG化學和寧德時代來說,是重大利好。
不過,特斯拉實現(xiàn)電池自供,意味特斯拉由電池的需求方變?yōu)楣┙o方,無論是誰,早晚也是搶不過特斯拉自己的電池廠的。
特斯拉自供電池也可能會帶來示范效應,車企是效仿特斯拉,將電芯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減少對外依賴,所以對 A 股市場電池板塊,短期利好,長期則是偏利空。
(3)國內電池上游企業(yè)可能獲利
對電池企業(yè)不是好事,但對電池原材料供應商來說,就是一件好事。無論誰生產電池,都少不了電池原材料。特別是特斯拉嘗到了本地化的甜頭,在材料方面,也會盡量采用中國供應商。
可以預見的是,國內電池原材料供應商,例如贛鋒鋰業(yè)(氫氧化鋰龍頭、布局固態(tài)電池)、貝特瑞(硅碳負極)、璞泰來(硅碳負極)、新宙邦(Maxwell電容器化學品主要供應商)、當升科技(高鎳正極送樣特斯拉)等企業(yè),既會因進入特斯拉產業(yè)鏈而分享先進技術紅利,也會受到特斯拉的鯰魚效應而快速提升自身技術與工藝水平。
對于國內車企來說,也不需要過于恐慌。誠然,特斯拉做大做強會搶掉一部分新能源車型的潛在消費者,但它更多的價值是帶動做大整個電動汽車市場的蛋糕。只要國內自主品牌能夠推出有競爭力的車型,就可以承接特斯拉的溢出需求。(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電動汽車觀察家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kol/11034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