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試駕了下特斯拉Model 3,一如大家所預期的,確實發(fā)現(xiàn)很多驚喜。但相較一味的吹捧它,我覺得思考這款車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底層邏輯更有價值。
讓我們回歸問題的本質:首先,電動汽車是一件商品,而且還是一件有不少技術缺陷的商品。
既然如此,正常情況下,消費者肯定不會為之買單。
既然大家都是新能源車企玩家之一,甚至賭上了身家,那按正常情況下走必死無疑,所以,有價值的思考是:在非正常情況下,怎么讓消費者買單?
什么是非正常情況下?有位朋友之前給我說了8個字,我覺得放在這里非常合適:產品不夠,模式來湊。
簡單來說,相較燃油車,電動車目前幾無匹敵之力,但我們能否想出一些方法策略,構建一個模式來,進而讓電動車還能夠被部分消費者接受呢?
當然可以。
所以,這個模式是什么?
找一個參照物就是特斯拉模式。
早年,大家都在學特斯拉,我覺得沒什么不好,畢竟特斯拉在這個跑道上浸淫了17年,大家現(xiàn)在碰到的問題,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經過了,走到現(xiàn)在,他們是勝利者,向勝利者學習,沒什么丟人的。
而所謂特斯拉的模式,我覺得是一個包裝電動車的完整邏輯閉環(huán)。這個邏輯一旦走通,特斯拉自然會立起來。
那怎么構建這個邏輯閉環(huán)?簡單來說就是怎么造電動車,然后怎么把電動車賣給消費者。
對于電動車,大家都懂,毛病一籮筐,續(xù)航低、充電慢、價格高等等,消費者也不傻,沒有人會買有這么多毛病的商品。
所以邏輯的基本點是,消費者最怕什么,就給他們解決什么,或者,所謂的電動車痛點是什么,就將痛點抹掉。
第一個痛點肯定是續(xù)航。
解決續(xù)航,自然是堆電池;但是堆電池,意味著成本上升;成本上去了,對品牌力要求也更高;要做品牌,需要很強的技巧和成本;成本有限,是一些新創(chuàng)車企的最大劣勢;技巧不足,是一些傳統(tǒng)車企的天然劣勢。
是的,連環(huán)邏輯下,這看似一個難解的局。
目前來看,特斯拉算是走通了,而蔚來正在努力,至于其它車企,它們還在糾結補貼多少,產品行不行。
蔚來第一代產品ES8續(xù)航并不高,為什么說蔚來?因為它有個環(huán)節(jié)不一樣,它沒有往車里堆電池,而是在車外構建用電體系(換電+超充),但效果是一樣的,即讓消費者沒有續(xù)航之憂。
沒有續(xù)航焦慮的電動車,誰不愛呢?
所以特斯拉、蔚來賣得好,不奇怪。
第二個痛點是充電。
續(xù)航焦慮是相對的,大家之所以焦慮,除了單車續(xù)航數據不夠燃油車好看,更重要的是充電速度慢,還有充電樁稀少。
為了解決充電問題,特斯拉創(chuàng)新性推出了超充。
如今,在超充的實地運營上,特斯拉已經耕耘很深,非常值得幾大電網去參考學習。
超充的推出,確實解決了特斯拉車主充電困難的煩惱,也為特斯拉走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這里我想說在這套邏輯之外的邏輯。
也就是第三點,降本。
一旦超充網絡以點及面,形成規(guī)?;?,它自己會盈利,自運營完全沒問題,不會成為企業(yè)的負擔,但同時,它也會反過來促進特斯拉造車戰(zhàn)略的轉變。
對特斯拉來說,高端市場終歸是小眾市場,企業(yè)要想做大,資本要想做大,企業(yè)產品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往下做,才能接觸到更多消費者。
而產品往下做,意味著成本下放,電池數下調,那么續(xù)航也得降低。
續(xù)航降低了,消費者是不是不愛了呢?
不是,說續(xù)航的時候,我們最重要的參考點始終在充電,一旦充電問題解決了,續(xù)航就不再是問題。而特斯拉超充網絡布局完了,充電沒問題,這是特斯拉可以將續(xù)航從五六百做低到三四百的關鍵。
這就是Model 3的核心產品邏輯。
而事實是,這個邏輯又被特斯拉走通、驗證了。
目前的形勢是,其它車企電車續(xù)航都得往上做才有關注、才有市場,但唯有特斯拉,可以逆勢將續(xù)航往下做,這一點是特斯拉當前最為恐怖的地方。
為什么四百多續(xù)航的Model 3可以完全不懼七百多續(xù)航的小鵬P7?為什么同是四百多續(xù)航,特斯拉Model 3和奔馳EQC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市場反應?內在邏輯就在這里。
那其它車企為什么不行?核心在于其它車企將充電這個任務交給不太靠譜的社充,嚴重影響使用體驗,模式走不通。
社充包括家充、公共快充,前者不用說,對于一線城市、也是電車潛在需求最大的市場,普通用戶裝家充簡直是一種奢望,有條件的用戶也看不上品牌力不夠的電車。
所以社充的關鍵在公共快充,不過它們實際體驗有多糟糕,應該不用多說,油車占位、樁壞、收費高等問題,都在將電車車主拒之門外。
私以為,目前這個階段,新能源廠家將充電環(huán)節(jié)丟給社充,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一錘子銷售行為,尤其是豪華品牌。
所以賣不出去,怪不了別人。事實是,這種血淋淋的案例太多了。
當然,也有后知后覺的,保時捷、大眾、天際都在布局“自充”這一塊業(yè)務,為后續(xù)走量做鋪墊。
難道一定都要經營自充電體系嗎?這應該是大家的疑惑。
當然是不一定,得調研社充實際效果,得看自己的銷售目標是什么,充電服務沒跟上就想做規(guī)模有些天方夜譚。
以目前的社充服務水平,肯定是支撐不了太大銷售基盤的,C端市場崛起之緩慢是明證,所以必須得依賴一些有保障的自充。
其實不難判斷,自充終究是一個過渡產物,其與社充的發(fā)展更迭,需要等待一個零界點。
新基建其中一個核心點是再建一輪充電樁,一旦這些樁落地,同時現(xiàn)有樁的好用率提升,自充完全可以退出歷史舞臺。
但什么時候才會完成建設,服務水平又什么時候才能跟上?沒人能給確切時間點。
所以,現(xiàn)階段要想賣車走量,必須補強充電環(huán)節(jié),怎么辦?最為務實的決策是找一個能夠提供穩(wěn)定充電服務的供應商,并建立合作,比如蔚來NIO POWER,還有基數比較低的小鵬超充等之類的。
話說回來,在電動車賽道上,特斯拉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肯定是有其內生力存在的。
對于我們其它企業(yè)來說,尤其是新創(chuàng)車企,無論電車的未來多么美好,我們總得熬過現(xiàn)在不是?一味的宣揚美好未來,對解決企業(yè)實際問題沒有絲毫價值。
所以,倒不如從底層邏輯思考,如何在現(xiàn)在電車產品力打不過油車的基本局面下把模式玩好,讓消費者用心、用真正需求來選擇你的產品。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勢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kol/117840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yōu)楸疚牡恼鎸嵭院椭辛⑿载撠煟^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medic-health.cn)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lián)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fā)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