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智能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理解的這個目的就是讓產品有更強的能力,幫助用戶解決更多問題,或者更好地解決問題。這里包含使用場景的拓展以及每個場景下解決用戶任務能力的拓展。
針對使用場景的拓展,以前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使用場景大概包括:上下班代步、商務接待、公務通勤、中長途旅行、休閑度假、自駕租賃、越野……
√隨著電池成為車輛的能源中樞,靜止狀態(tài)下,車上功能電器仍可順暢工作。于是車輛的使用場景進一步拓展為:中午休息的睡眠艙、音響條件完美的影音室/游戲廳、視頻會議室……
√ 隨著電池的電量進一步充足,或者增程式的技術優(yōu)化,車輛又可以進一步提供:在露營或者戶外活動中對外供電的基地……
√隨著自動駕駛能力的快速提升,車輛又將提供:在行駛狀態(tài)下的移動數字終端……
可以看到,隨著技術邏輯和技術能力的不斷改變,產品能夠勝任的使用場景在不斷增加,同一部車可以帶給用戶的利益也就更大。
另一個層面,在現有的使用場景下,比如日常上下班代步這個場景,隨著車輛越來越“聰明”,能夠幫助用戶解決的問題(用戶任務)也就越來越多。比如:
√可以預測用戶每天上下班出發(fā)的時間,幫助用戶管理作息時間;
√可以幫助用戶積極響應每天因為交通擁堵、惡劣天氣導致的擁堵;
√可以代收快遞,減少對車主的時間占用;
√可以遠程查看并控制智能家居、智能辦公室;
√可以在移動過程中接入視頻電話;
√……
圍繞上述目標,由于車輛可以適用的場景越來越多,需要響應的用戶任務也越來越多,車輛底層的邏輯如果不能持續(xù)優(yōu)化,車輛需要搭載的配置也一定會越來越多,硬件就會越來越復雜。同時,由于車輛本身的成本約束、尺寸約束、以及算力或其他方面資源的約束,硬件復雜度一定是有極限的。因此智能化變革就需要不斷通過優(yōu)化車輛的邏輯架構,形成一個個效率更高,擁有更大極限的新模式。
在傳統(tǒng)機械智能時代,我們看到人類智慧和工藝水平的最高極限可以是萬年歷手表。這是依靠上百個齒輪寫出來的程序,能夠自動識別大小月、平閏年,至少可以做到100年不用調整日期。但是這么一個功能到了電子表時代,一個5塊錢不到的算法就能搞定了,還遠比機械表來的可靠穩(wěn)定。
同理,到了智能車時代,如果我們一直依靠堆砌硬件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話,現在已經走到智能的極限了。這在車輛中央console上體現的最為直觀,因為這是車輛設計布置當中最為寸土寸金的位置。比如我們之前評測過的一款車,為了給中控屏增加一個類似MMI的旋鈕,只能把水杯架往后移。但是后移的水杯架又侵占了中扶手的位置。于是他們把扶手箱的頂蓋做成了可以前后滑動的樣式。但是這個前后滑動意味著:如果你想使用扶手箱,就不能在那個位置放置水杯;如果你放置水杯,就需要把扶手箱蓋滑到后面去,并且還要在后排那里探出來10cm左右的一個滑蓋……當然更令人沮喪的是,隨著車機不斷OTA,原本那個可以便于操作車機的MMI旋鈕沒有同步,最終至少30%的功能已經無法通過這個旋鈕控制了。因為用戶不知道哪些可以通過旋鈕,哪些不行,于是這個旋鈕的作用就變得不可預期,最終就成了一個擺設……
這就是傳統(tǒng)對標思維和加法思維非但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反而影響用戶體驗的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同理,如果我們任由目前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硬件軍備競賽的趨勢持續(xù),但算法能力不能有效跟上的話,類似上述情況必然也會出現。
因此我們需要為智能化時代轉換一種思考方式,進而轉化成一種新的模式和組織方式。我們需要讓車輛的硬件結構在這個新模式中發(fā)揮更高的效率,從而達到同一個硬件在不同場合(場景)中發(fā)揮不同作用的目標,這樣才能不斷抬高前面那個極限。
這里我們依然以特斯拉舉例。從model X到model 3,由于自動駕駛的權重變得更高了,于是自動駕駛的組合開關從方向盤左手下方被集成到了懷擋檔桿上面。于是減少了一個組合開關,但新的問題出現了,依靠兩個開關支持換擋、ADAS、轉向燈、雨刷器、遠光燈這些功能顯然過于復雜了。于是從model 3開始雨刷器的開啟和調速被整合到了車機屏幕上,組合開關上僅保留了單次使用和噴水功能。由于算法的能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做到自動調速,所以這個改變不僅降低了硬件復雜度,還減少了用戶操作的繁瑣程度。當然也有個別情況下,比如下雪的時候,視覺識別算法通常會把雪花識別成暴雨,調速的判斷就會出現問題。但這些都可以通過算法的優(yōu)化來解決。
再比如,model 3的內飾降本已經有些令人發(fā)指了,但方向盤依然是支持四個方向電調節(jié)的。因為方向盤可以電調節(jié),他就可以通過程序控制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狀態(tài),也可以在不同場景下支持更多的功能。比如迎送賓、小憩模式、壓線提醒的振動……
比對之前配置管理的思路,智能車一個關鍵的邏輯轉變就是硬件需要成為軟件可以調用的資源。也就是說,通過軟件的控制,硬件可以在不同場景下呈現出不同的狀態(tài),解決不同的問題。于是場景就成為車輛提供服務的線索,不同場景依靠對用戶需求的分析,車輛可以組合、串聯出各種功能組合(或者原子級服務的組合)。這樣我們審視車輛應該使用什么樣的硬件結構(機械結構)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fā)點就是他是否可以被程序控制,是否可以具備更強的場景適應性。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每個硬件的效率才能真正最大化。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SoCar張曉亮
本文地址:http://www.medic-health.cn/kol/16132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